论文《实验室如何提升中药学专业科研能力》-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以双一流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对科研能力总体认知度≥80%,但不同年级呈现差异性表现;对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满意度为58%;对学院教学环境满意度为50%,对学院科研环境满意度为43%。并以学院所辖的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探讨其在提升本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与可能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科研能力;中药学专业
2015年国家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有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并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和总体目标。众所周知“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从而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能力则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的原动力。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诸如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其中以集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聚集与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产出为一体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研究生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最具代表性。[1]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地方政府等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本原则,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立的科研创新载体。按照设立重点实验室部门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四类。但上述四类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各有侧重,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拟从目前相对数目众多、涵盖学科及地域广泛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正在建设和运行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有636个,涉及到264所高校,覆盖了90%以上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二级学科)入手,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对象,探讨如何借力其建设契机提升研究生队伍科研能力的可能途径。
一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
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占地3500平方米,共分为1个公共服务区和24个功能实验室,设备总数量为830台件,总值450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专用科研仪器7台,10万元以上的通用设备56台。本实验室在原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IRT_13R63)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方式,汇集了一支由国内民族医药领域知名专家率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目前团队固定研究人员35名,其中正高职称13名,副高职称8名,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9人,获博士学位人数占比94.23%,有海外留学经历人数占比51.42%。团队成员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药学)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审专家4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终审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国家民委中青年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带头人才1人、贵州省高校“候鸟型”人才1人。本实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民族医药理论挖掘与传承研究、民族药防治高发疑难疾病研究、民族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3个内容。截至目前,共主持承担科技部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他类型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家级专利12项,各级各类奖项6个。
二问卷调查过程中暴露的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双一流”研究型高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找出其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利用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协助教学单位改善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提升其科研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药学院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本文选取64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4份,并随机选取10人进行实地或网上访谈,共回收问卷64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率为91%。
(三)设计调查问卷
依据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素,围绕六大能力指标,制定了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表,全部被调查者都需认真填写调查表。调查对象将答案填入问卷中。
(四)调查问卷分析
1.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一年级29份,二年级21份,三年级14份。其中一年级收获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二年级收获问卷15份,回收率为71%,三年级收获问卷14份,回收率为100%2.受访群体年级分布情况:三年级14人(男生2人,女生12人),二年级15人(男生3人,女生12人),一年级29人(男生6人,女生23人)。3.受访群体性别分布情况:男生11人,占比为19%,女生47人,占比为81%。数据表明:目前药学院攻读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以女性为主。4.受访群体硕博分布情况:三年级14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12人),二年级15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14人),一年级29人(博士生12人,硕士生17人)。合计博士生15人,占比为26%,硕士生43人,占比为74%。数据表明:目前药学院研究生群体仍以硕士生为主,但随着“双一流”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博士生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5.受访群体专业研究方向分布情况:目前药学院专业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中药药理、民族医药以及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受访群体在各专业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布为:民族医药学方向占比为32%;中药药理方向占比为29%;药物化学方向占比为17%;药物分析方向占比为16%;公共卫生与流行病方向占比为5%。数据表明:目前药学院的中药学学科建设趋近完善,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已形成了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其中民族医药特色突出。6.受访群体科研能力现存的问题(1)对科研能力认知度的不全面药学院受访群体对科研能力的各项指标要求有较好的认知程度,基本明确研究生主体身份、专业特点及就读研究方向对个人科研能力的要求。其中受访群体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术文字撰写能力等六个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知度(≥90%),在创新能力、学术口头表达能力等两个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度(≥80%),在申请项目能力方面却表现出较低的认知度(<80%)。值得注意的是,受访群体中(≥90%)研究生均不能全面掌握科研能力的全部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诚信意识与科研素养的不足“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人的立世根本。科研素养是获得科研能力的基础与必要条件,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应以科研素养的养成为根本点。袁本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近40%受访者认为研究生诚信意识与科研素养存在不足。[2]药学院受访群体自认存在不同程度科研越轨行为占比为23%,其中在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存在抄袭、剽窃、篡改现象的占比为18%。(3)科研创新力水平不高创新力包括分析、思维、想象、观察等诸多能力的综合。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经验的同时,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开创性的成绩,使其成为一个能动脑筋,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但就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而言,赵世奎等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30%-50%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3]本课题受访群体对自身创新能力满意度仅为58%,其中问题思维满意度为57%、文献阅读与归纳满意度为72%、问题分析与实验设计满意度为56%、科研组织实施满意度为36%、科研表达满意度为55%,科研创新意识满意度为59%。与此同时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1)非专业知识面较窄,跨专业科研意识弱占比为71%;(2)专业实验技能满意度占比仅为39%,与专业理论满意度的84%存在较大差距;(3)自行申报课题的占比为50%,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比例仅为12%;(4)自行组织学术活动的占比仅为24%,参加学术活动主动发言的仅为26%;(5)论文撰写占比为60%,发表率占比为50%,但其中中文核心、权威期刊、三大检索期刊(SCI/EI/ISTP)高质量文章占比仅为37%。(4)教学科研平台条件有待提高完备的教学环境与科研平台不仅是实施科研工作的前提,也是科研成果涌现的生态环境。与之形成的管理制度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依据与保障,也是激发科研活力与杜绝学术腐败的法宝。本课题受访群体对目前药学院的教学环境总体满意度为50%,对科研环境总体满意度为43%,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专业资料满意度仅为43%、仪器设备满意度仅为43%,管理服务满意度仅为52%,国际化程度满意度仅为36%。
三抓住重点实验室建设契机,发挥科技平台优势,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
重点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大致分为三个维度,即硬件内涵、软件内涵与环境内涵。硬件内涵主要是指实验室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如仪器设备科学实验平台与物理空间方面的建设。软件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方面的建设。环境内涵主要是指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建设,即科研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政策、科研成果激励政策、仪器设备或实验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等。[4]
(一)加强硬件内涵建设,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的完备程度以及物理空间布局直接会影响实验的进程,是吸引来自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甚至不同学院的研究生开展各自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间进行互助交流,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重点实验室应首先做好科研实验平台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按照科研发展链条布局,完善实验平台,避免以导师个人或小团队行为分散、重复投入,人为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应结合实验室自身科研优势,做“专”与“精”,细化不同功能性实验区,形成特色实验平台。诸如围绕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共性实验技能需求。(1)建立药学研究平台:从新药设计、生药学、中药提取、药物药效学、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2)建立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开展生物大分子制备和分析常用技术、蛋白质和核酸的提取与分离、PCR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外源基因转移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改造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3)建立病理形态学研究平台:开展评价细胞、动物或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的发生病理改变的形态学情况,为研究探讨生命疾病发生的过程和可能形成机制;(4)建立SPF级动物室服务平台:开展小型哺乳类、啮齿类实验动物饲养与模型制备工作;(5)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展小型中试放大车间,形成科研成果孵化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5]与此同时,配合药学院的教学任务按照研究生的特质、专业领域、研究方向进行设计培养方案,全面布局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色,在注重研究生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宽厚性、实用性、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同时,为其提供实践课程的平台,突出实验实践环节,注重研究生对相关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鼓励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确保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应在一年级围绕各专业研究方向共性科研技能要求,在相关研究平台上开设实验技术培训课程。培训课包括实验动物常规操作、医学或药学基本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内容,培训结束通过考核的研究生将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诸如实验动物操作许可证、初级实验技术资格证、医学伦理培训证等),凭证方可进入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6]再次应建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网络结构,分实验预定系统、仪器使用与资源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培训系统等,通过校园网络实现设备的网络化开放与管理。不仅可以方便师生直接从网上申请与预约实验,实时观测共享平台设备的功能、运行好坏、使用情况等数据,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加强软件内涵建设,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际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就是人才汇集与培养。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标准,从实验室发展需求的中长期人才规划出发,打造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具有核心竞力的科研团队,尤其要注重对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他(她)们的科研热情与年龄优势,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进而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与带动研究生群体,使其从无“兴趣”到感“兴趣”,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从“廉价劳动力”“无脑的机器人”,成为课题的主要设计与实施者,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与智库。在具体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导师的作用,突出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特点,在严格的监管制度下,把好学术成果与毕业论文质量关,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尤其是引文规范,从而消除学生现存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从源头杜绝学术越轨行为的发生。其次重点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学科的支持,应当成为学科建设的基地,在科教融合的导向下,积极配合教学单位,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成熟的实验技术和已取得的成果,及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改进设计和增加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层次,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充实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7,8]同时给予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计划方面充分的自由度,鼓励研究生自主探索,并对有潜质的项目予以专项经费支持。通过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定期Seminar、研究生内部学术研讨会、研究生学术信息交流平台、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增加研究生获取前沿信息、拓宽学术视野、活跃科研思维。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高端学术会议,资助已取得一定成果、科研工作突出、具备发展潜质的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再次应结合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实施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每位导师的学术风格,汲取其精华,提高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集体力量统筹把控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论文质量。紧紧依靠团队力量,形成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到文章撰写发表的整体指导与监督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应提倡现代科学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设想,逐步淡化专业与非专业方向的分界线,尤其是医工、医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有关民族医药理论与文化这一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中央民族大学人文学科的专业优势,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学位课程和各种学术讲座,邀请各学科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讲学,努力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和不同学派的理论见解,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奠定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加强环境内涵建设,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重点实验室应当在科研组织模式大胆创新,建立“以学院为教学基本单位,以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基本单位”的组织模式,理清重点实验室与学院的关系,明确重点实验室主体地位,给予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并委以相应的科研任务指标。实行“双聘”导师制(即教学导师+科研导师),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小组开展创新性的工作,鼓励并支持研究团队以科研助理的形式聘任研究辅助人员,制定公平公正的团队绩效分配与考核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师生科研团队多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真正使重点实验室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服务教学,协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将其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教学资源,做好科教融合,成为研究生,乃至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全日制开放模式、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研究生自主课题等途径。加之设立专项培养基金,诸如客座研究基金(即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供为其1年的专项课题)、毕业论文基金(即吸入毕业生利用实验室资源、取得成果、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助手基金(即作为科研助手,参与研究工作、锻炼和提升研究能力)、合作教育基金(即与其他院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国际交流基金(即与国外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生短期专项交流、讲座和研讨会等)[9],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更多的人愿意到重点实验室参与相关研究工作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综上所述,实验室的硬件内涵和软件内涵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反之,人才与科研、学科的发展也将带动实验平台的提升。而运行环境内涵则是硬软内涵的纽带。三者有机结合,各尽其责,彼此支撑,将实验室平台的科研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并密切与教学相结合,回归高校办学的教育本质,挖掘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潜质,提升他(她)们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使命。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不可或缺的重点实验室平台,应发挥其培育基地与摇篮的作用。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将开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成果,快速地转化为教学案例,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帮助他(她)们拓展专业视野与研究思路,并在方向引导、仪器和设备共享、数据和软件支撑等方面为研究生科研提供便利条件。[10]但需要明确的是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之间协同发展还是一个复杂性的工程,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完善。
作者:裴凌鹏 庞宗然 龙春林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 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