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技术培训对油茶种植户的效果》-仁创编译转载

  • 2021.02.01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摘要:基于湖南、江西以及福建油茶主产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模型)对油茶种植户技术培训行为及其收入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传统回归方法评估技术培训对收入影响的净效应,存在明显高估的现象,而在控制了样本自选择和内生性问题之后,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作用明显减少;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形成显著影响,培训内容中,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和锄草垦复对农户油茶收入影响显著;在培训方式中,林间指导培训效果相对好,能显著促进农户增收。

  关键词:技术培训;油茶收入;农户;倾向得分匹配法

  1引言

  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安全与国内粮食增产压力及土地供需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钟甫宁,2011)。从热量与蛋白质含量考虑,根据食物当量指标换算,木本粮油对耕地粮食生产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在节约耕地上作用可观。以茶油为例,以热量和蛋白质含量计算的茶油的食物当量(FEU)为3.68,稻米(粳稻)的FEU为1,意味着仅对能量而言,1kg茶油可以替代3.68kg稻谷(洪燕真等,2010)。随着人口快速增加,一方面,推动粮油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同时,人们对食用植物油消费也从普通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向高档油(茶油、橄榄油等)转变(刘晓萍等,2010);另一方面,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若扩大草本粮油种植,遏制耕地减少的压力十分巨大,相反,发展木本粮油则可以腾出更多耕地资源种植草本粮油作物,缓解耕地压力。耕地短缺和木本粮油需求增长在相当长时期内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此,发展非耕地资源木本粮油,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另辟蹊径的战略选择。

  油茶产业是我国为维护国家粮食与能源安全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产业(贾治邦,2008),已具备良好发展条件且亟待发展。一是油茶需求拓宽供给增长空间。茶油保健功效被公众认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油茶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油茶需求激增。2014年,我国茶油产量51.8万t,人均占有量仅0.32kg,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水平。如希腊橄榄油人均消费20.45kg/年,西班牙橄榄油人均消费12kg/年。我国要达到人均茶油占有量2kg/年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8倍,年缺口达250万t左右。与快速增长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尚未同比增长的茶油产量,对茶油生产产生强大拉力。二是茶油加工能力超过原料供应能力。全国茶油主产区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设计加工产能已达到目前原料实际供给能力的4倍,为未来原料供给增长留足空间。三是国家和地区对茶油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然而,我国油茶经营水平与其在我国粮油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茶油供给潜力令人堪忧。截止2014年,我国共有400万hm2油茶林,平均产油87kg/hm2。其中,低产油茶林面积达266.67万hm2,占茶油总面积的70%左右,低产林平均茶油产量不足75kg/hm2(高产油茶林产油600kg/hm2),平均产值不超过3000元/hm2。相比于其他经济林,经济效益较低,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优良品种应用率低。我国现有油茶林大多数为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林,品种严重退化,单产极低,我国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以及90年代以来的茶油低产林改造,但更新造林面积仍不足。二是大部分油茶种植农户仍按照传统油茶生产方式种植,经营粗放,油茶先进技术应用较少,农户对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也知之甚少(王浩等,2012)。现阶段我国油茶生产经营仍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油茶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且油茶主要栽培区域基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生计问题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尤为重要。因而,如何提高油茶单产和效益,是提高油茶供给潜力的关键。

  技术应用是改善油茶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途径,技术应用的效果直接影响油茶种植户的种植意愿产生与种植收入的提高(刘芳等,2010),然而,现实中油茶种植户对新技术采纳积极性不高。根据《规划》,我国已经选育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良品种(系),建设种苗繁育基地、良种采穗圃等。集约化系列栽培技术、加工技术成型过关、逐渐成熟,为油茶生产经营比较效益上升与生产潜力提升积累了巨大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实施了大量的油茶技术培训,主要包括种苗培育、低改技术、管理技术及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而与政府不遗余力推广油茶技术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油茶种植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本文的调查样本中有30.1%的农户没有采用任何新技术。理性决策的农户为何对技术培训反映冷落?油茶技术培训的成效到底如何?应该如何科学地评估油茶技术培训的效果?回答上述问题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执行技术培训和合理利用培训资金,对更好地帮助油茶种植户增产增收,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研究鲜有关于油茶技术培训效果的评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林业领域有关技术培训对收入影响的文献则相对较少。侯风云(2004)运用明瑟模型及线性对数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不同要素与收益的相关性进行估计,分析了我国15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得出结论,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徐金海等(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培训绩效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我国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增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较小。周波等(2011)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发现农业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6.3%。李静等(2013)通过对宁夏固定观察点地区农户的调研,使用PSM方法配合双重拆分模型,发现在培训工程的初始阶段,培训确实发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但是该效用会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下降趋势。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鲜有文献研究林业技术培训的收入效应,而目前还未对油茶技术培训对农户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是否参加培训存在自选择问题,采用普通的估计方法会产生有偏估计。事实上,农户对技术培训的选择并非随机,意识到培训能产生更高回报率的农户更倾向于接受培训。因此本文通过湖南、江西与福建3省的调查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样本自选择和内生性的问题,分析油茶技术培训,试图回答3个问题:(1)技术培训对油茶种植户收入的增加在总体上有多大帮助?(2)哪些培训项目对油茶种植户的收入有明显帮助,哪些帮助最小?(3)不同的培训形式下的增收效果是否有差异?

  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分析油茶技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平衡性,有助于我们理解木本粮油产品技术应用的特点与效果,丰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政府制定促进农户采用木本粮油产品应用技术推广政策提供参考。对促进油茶产业、木本粮油产品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模型和数据

  2.1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本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通过农户横截面数据评估参与技术培训对其油茶收入的影响。我们定义农户油茶收入和选择培训的方程如下:

  式(1)、式(2)中,YDi表示农户i的油茶收入,取决于农户是否接受培训,Xi和εDi分别是影响农户油茶收入的可观测变量和不可观测变量。Wi是Xi的一个子集,表示影响农户是否参加培训的可观测变量,ηi则表示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不可观测变量。

  我们感兴趣的是评估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平均影响大小,即对处理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treatmenteffectonthetreated,ATT),如下:

  2.2模型适用性检验

  PSM的一个要求是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协变量分布尽可能地相似(平衡性假定)。Lee(2013)证明得出使用不同的匹配方法可能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未配对t检验来考察平衡性假定,即匹配之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协方差均值不应有显著差异。其次,比较了匹配前后的pseudo-R2,匹配后的该值应该非常低。PSM的另一个要求是共同支撑或重叠性假设,即确保每一个处理组农户存在一个足够相似的控制组农户与之进行匹配,通过绘制两组倾向得分分布来判断该假定。最后,PSM假定农户选择培训的因素只取决于可观测的协变量,如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油茶林地特征等。如果非观测变量同时影响农户的培训选择和油茶收入则会导致隐藏偏误(Rosenbaum,2002)。可能的非观测变量包括户主的聪明才智、能力、风险偏好。有学者认为如果非观测变量和可观测变量若相关,则PSM可以很好地去除非观测变量的影响,然而这一假设很难通过数据来证实(Schreinemachers等,2016)。因此本研究通过Rosenbaumbounds检验来判断研究结果是否存在该隐藏偏误。

  2.3变量设计

  (1)技术指标及培训方式指标设计。本文所有的丰产技术变量均来自于《油茶栽培技术》《油茶栽培实用手册》以及各主产区林业局进行培训的形式和主要生产技术环节。

  (2)经营主体家庭禀赋特征及林地特征变量的设计。家庭禀赋和林地特征也是以往学者在探索影响农户生产的关键因素时常设的变量,本文也仅是选择以往学者较多采用的家庭禀赋变量和林地特征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特征变量和林地条件是较为常规的变量,主要能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农户的生产条件即可,无法有过多的创新;第二,虽然家庭禀赋特征和林地特征变量设计方面未能创新,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创新重点在于考察培训对于既定生产条件的农民增收效果是否显著。

  2.4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6年对农村住户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油茶种植户,主要反映的是油茶生产情况。研究涉及湖南、江西以及福建省3个省份,3省均为我国的油茶主产省份,能够代表中国南方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油茶技术培训以及生产情况。每个样本省份分别选择2个县(市)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湖南省浏阳市和常宁市,江西省崇义县和上饶县,福建省尤溪县和浦城县。其中对湖南省118位、江西省108位及福建省156位油茶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382份调查问卷进行完整性检验后,而且为保证油茶经营主体增收效应计算的准确性,剔除油茶面积为0的样本、家庭成员中没有18~65岁年龄人口的样本、油茶经营收入为0的样本、面积很大但产出很少的样本,最终剩余的有效样本为324个,即324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最终能够进入模型匹配的样本为249份,其中培训组120份,未培训组129份。

  2.5农户油茶技术培训情况

  表1给出了研究区域农户参与油茶技术培训的基本情况。从培训次数来看,一半以上的农户没有参加油茶技术培训(51.81%),表明研究区域农户油茶培训普及率并不高。同时,在研究区域油茶培训可能存在基层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寻找容易动员的农户反复参加技术培训的情况,其中11.65%的农户参加过3~4次培训,3.21%的农户甚至参加过5次及以上的培训。从培训内容来看,研究区域油茶培训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整形修剪和施肥。从培训形式来看,以集中培训为主(58.33%),其次是分发材料和林间指导(26.67%和22.50%),而运用电视节目、手机等网络资源的新型培训形式较少。

  3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1样本自选择性分析

  表2给出了全体以及分组(培训组和未培训组)下农户的个人、家庭以及林地特征。可以看出,参与油茶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年油茶收入显著高于未培训组(1912.43元v.s.1258.53元)。从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来看,培训组的农户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村干部参与比例更高,家庭人口数较少,同时家庭年收入更高。单因素方法分析也表明,培训组和未培训组农户在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干部身份、家庭年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培训组和未培训组农户特征方面的显著差异表明了研究区域农户参与油茶技术培训并非完全是随机的,存在样本自选择的问题。因此直接比较两组农户之间的油茶收入可能将两组农户之间的差异归结为培训的效果,从而造成估计的偏误。

  3.2培训对种植户油茶收入的处理效应

  本研究通过PSM估计了油茶技术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处理效应。本研究首先通过k近邻匹配的方法,选择近邻个数k等于4进行估计。为了验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同时通过半径匹配(匹配半径0.01)、核匹配(二次核,带宽0.06)和马氏匹配(近邻个数为4,标准误使用Abadie等提供的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方法同时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匹配前培训组和未培训组农户的年油茶收入对数分别为5.47和3.34,处理效应为2.13,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采用k近邻匹配估计后,培训组和未培训组的年油茶收入对数分别为4.66和3.60,处理效应减少为1.05,同时显著性水平减少为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PSM估计后,技术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作用明显减少。而半径匹配、核匹配和马氏匹配估计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匹配后培训组和未培训组的处理效应落在0.98和1.65之间,显著小于匹配前的处理效应2.13。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选择性偏误的存在Bias=E(Y(0)i∣Di=1)-E(Y(0)i∣Di=0),由于培训组农户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特征和油茶林地特征,因此偏误为正,导致传统回归估计结果的上偏。理论上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户的油茶种植经营水平从而显著提高其油茶收入水平。而本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具有一定的增收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技术培训的内容、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3.3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为了保证PSM结果的可靠性,必须对模型的适用性假设进行检验。包括平衡性检验和共同支撑假定(潘丹,2014)。PSM的第一条假定为平衡性假定。为了检验该假定,我们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了平衡性检验,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除油茶林地肥力外,其他所有变量的标准偏误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在匹配前培训组和未培训组在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村干部身份、家庭年收入对数、油茶林地总面积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匹配后,两组的差异均高度不显著,表明了PSM消除了两组之间的个人、家庭及林地特征差异,因此平衡性假定得以通过。PSM的第二条假定为共同支撑假定,即确保每一个处理组农户存在一个足够相似的控制组农户与之进行匹配。本研究通过PSM估计时共有22个样本农户未找到匹配对象,占到全部样本比例的8.8%,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共同支撑假定得以通过。最后,为了检验由统计分析中重要变量的遗漏所导致的隐藏偏差,本研究通过Rosenbaum敏感性分析来判断本研究结果是否存在该隐藏偏误。结果表明,由于无法观测的异质性导致培训的可能性发生较小程度的差异不会导致估计结果发生显著的改变。这也意味着基于可观测的异质性的倾向分数匹配估计方法是基本适用的,因此不存在遗漏变量导致的隐藏偏误。

  3.4进一步考察:培训内容及形式对收入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判断不同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对农户油茶收入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通过PSM进行分析,最终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可以看出,匹配后不同培训内容的处理效应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此外,匹配后的结果表明,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复垦对农户油茶收入影响显著。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国已成功选育出一大批高产、稳产的油茶良种,大力推广和应用油茶新品种、新技术对提高林农油茶收入有重要影响。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农户油茶收入影响显著,在调查中许多农户反应在病虫害来袭的时候,苦于没有科学技术人员指导,只能靠喷洒农药来解决病虫害,但这种方法会减少土蜂的数量从而降低油茶的产量。除草复垦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其周期短、见效快、对农户油茶收入提高增幅明显。

  不同培训形式对农户油茶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中培训、电视节目和手机等网络资源三种培训方式的匹配前后处理效应结果变化较大,表明了这3种培训方式更容易选择到人力资本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农户。而分发材料和林间指导在匹配前后的处理效应差异较小,表明这两种培训方式更容易随机覆盖到全体农户。从不同培训形式的收入效应值可以看出,林间指导对农户增收效应显著。由于林间指导通常针对于具体农户的立地条件进行指导,培训更有针对性,因此效果更好。遗憾的是,由于该培训方式的成本较高,从而较难实施。4结论与启示

  油茶技术培训是提高油茶供给潜力的有效手段,是解决我国油茶经营水平与其在粮油发展中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的重要途径,但是油茶种植户参与技术培训热情不高,求证技术培训的效果及原因成为解答的关键。因此,本文用PSM模型对油茶种植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收入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传统的回归方法对培训对收入影响的净效应进行评估,存在明显高估的现象,而在控制了样本自选择和内生性问题之后,培训对农户油茶收入的作用明显减少,但参与培训农户收入仍显著高于未参与培训农户,且经过适用性检验,其结果具有可靠性。说明技术培训确实可以改进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种植户经营收入,但其作用有限,未达到培训技术应用的预期效果。(2)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形成显著影响。本研究估计不同培训内容的增收净效应的结果表明,培训内容中,选用良种、病虫害防治和锄草复垦对农户油茶收入影响显著。说明农户对此三项技术需求较为强烈且较容易掌握,其余的技术的培训方法或具体内容需要改进。而在培训方式中,林间指导对农户增收效应显著。林间指导方法中专家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形式,专家能切实且及时地指导种植户技术应用与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培训效果相对其它单向传授方式来得好。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应根据不同技术的特点和种植户的接受程度,调整培训强度与技术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种植户对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接受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培训效果有所差异,除了侧重种植户关注的良种、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复垦等培训内容,对于操作繁琐的技术(如:劈草、施肥等技术),应该加强培训与效果示范。

  (2)鼓励全体农户,特别是技能水平较低,较为贫困的农户参与到油茶技术培训,关注与切实解决此类农户不参与培训的原因与困难,避免技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的矛盾。

  (3)林间指导等参与式培训的增产增收效果最明显,但在调查样本中,实际上林间指导形式仅占所有培训形式的22%,政府应加强此类培训形式的普及,并提高这种培训形式开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让技术培训更加因地制宜,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江晓敏 郑旭媛 刘伟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润色SCI论文、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