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民营企业转变与升级释解》-仁创编译转载

  • 2021.03.12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1990年,我国仅有3家私营性质的上市公司,而到了2012年4月30日已达到1216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这些公司已经比较接近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民营企业的主流形式仍然是有限责任公司,更具现代企业制度意义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得到更快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提是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为国有企业改制而创设的,在政策上不可能先让民营企业挂牌上市。既然难以上市,民营企业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的难度就加大。其次,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法律环境不理想的状态下,采取集中的股权结构是企业的必然选择。瑏瑩第三,从企业内部看,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创设企业的民营企业家仍然在位,他们不愿意放弃家族控制、家族经营的管控模式。这些都构成了这个时期民营企业转型的障碍。这也表明,尽管民营企业的转型已经迈入新阶段,但转型的道路依然漫长。

  一、民营企业“升级”的过程及其障碍

  按照企业技术进步的边际变化的显著程度,我们将民营企业的升级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一)全力挺进工业制造业

  我国的民营经济起步于资金和技术门槛低,同时具有劳动和市场优势的国有经济又不愿进入和不便进入的边缘行业,如以传统手工技术为依托的家庭工业、作坊、修理业,以劳动和经营能力为依托的餐饮、小型商贸等。不过,在当时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拉动下,民营企业迅速地转入相对价格更高的工业制造领域。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87年对全国8.5万户私营企业的调查,从事工业的共6.1万家,雇工98.2万人,分别占总数的72.8%和72.3%;建筑修缮业8000家,雇工20万人,分别占总数的9.4%和14.7%;其余的为交通运输、商业、饮食和修理业。由此可见,这个时期80%的私营企业集中在工业、手工业和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不足15%。瑐瑠也就是说,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民营企业就实现了产品与产业分布的第一次根本转换。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初创,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多数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实力,技术策略上多采取模仿的拿来主义,研发投入几乎没有。同时,在卖方市场状态下,企业没有树立品牌的意识和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技术、产品与产业的升级。此外,这个时期国有经济仍然在主导产业、上游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作为体制外的民营企业,体制性障碍几乎使其不可能进入到这些产业领域。

  (二)在制造业和基础产业领域实施产业深化

  民营企业升级换代的第二阶段(1996~2008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企业的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民营企业在不断向制造业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采掘、石油加工、电力煤气等基础性上游产业延伸。根据全国工商联组织的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1995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依次是电力煤气、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根据全国工商联组织的第四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1999年,实有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依次为传统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进入2000年以后,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变化很大。我们不妨将2006年的状况与2003年作一简单对比,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前4位依次为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电气机械及器材、线缆制造业,到了2006年则变为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批发和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线缆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瑐瑡2007年,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继续沿着上述的产业演化路径进行。瑐瑢其次,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树立产品品牌,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和湖北10个省市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在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78家实施了原始性技术创新,占样本总数的49%;有299家实施了引进、模仿再创新,占样本总数的39%;有65家选择集成创新,占样本总数的8%。在创新投入的推动下,1995年以后,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逐年攀升。根据全国工商联对23735家民营企业的调查,1994年以前,民营企业各年提交的专利申请均未突破800件,而1995年就达到1600件,而且,从1995年至2005年,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高达30%以上。瑐瑣其中,大型民营企业平均每家提交22件专利申请,中小型企业为5件,规模以下企业只提交3件;在行业方面,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提出专利申请的占到88%,其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建筑业。瑐瑤一些大中型民营企业在不断加大创新与科技投入的同时,也已意识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一部分优势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走上了技术升级的快车道。有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认证的中国驰名商标中,民营企业获得的认证量超过了认证总量的30%。在商务部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认定中,民营企业获得量占到认证总量的35%。2001~2005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批准认证的五批1018家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属于民营性质的企业共480家,占认证总量的47.15%。再次,在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逐步成为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那些与龙头大企业同处于一个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或者成为大企业的分包商,被纳入到整个产业链之中;或者因难以进入产业链而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尽管民营企业在这个时期升级的步伐加快,但升级更多地发生在一些大型民营企业,而且升级基本上是在现有产业范围内通过原有产业链的延伸实现的。之所以造成这种升级的“天花板”效应,首先是占比最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本来就不具有在研发上加大投入的实力,加之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利润率趋低而进一步导致创新实力降低;其次,由于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一方面企业没有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拿来主义”,结果多数企业始终难以超越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命运。

  (三)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大调整

  民营企业升级换代的第三阶段(2009年以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展开了新一轮的改造升级。一是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不断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市场话语权。以深圳为例,截至2012年上半年,该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13家,仅2011年就新增821家;企业技术中心从2008年的79家增加到14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从11家增加到16家;加工贸易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一千五百多家,比2008年增加了270家,研发人员8.9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2.5万人。2011年,全市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35.9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38.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3%,比2008年提高5.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重从2008年的84.6%提高到2011年的89.5%,而传统产业比重则从15.4%下降到10.5%。瑐瑥与深圳的情况相同,我国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从原来的单纯加工装配,逐步向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环节延伸。二是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广大民营企业不仅在向所在行业的高端升级,同时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步伐,增加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比如在“光伏”产业领域,我国已经有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如常州天合、保定天威力、江西赛维等;在环保产业领域,泰达股份、光大国际等民营企业先后进入城市垃圾处理事业,并且形成了可以成功复制的商业模式。瑐瑦三是从制造向服务升级。许多民营企业开始从单纯的制造环节迈入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领域,加速了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的剥离。与此同时,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从事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评估认证等新兴服务业的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四是从代工向自主设计、品牌升级。以深圳来料加工企业升级为例,从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全市约有1713家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了升级,占来料加工企业总数的45%。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从2008年的2355家减少到2011年的1859家。许多OEM企业加速向ODM和OBM升级。2012年上半年,ODM和OBM混合生产模式的产品出口比重达到56%,比2008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瑐瑧民营企业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井喷”式的升级趋势,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广大民营企业深感发展的压力。传统产业的市场在急剧萎缩,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迅速上升,人才短缺和节能环保的压力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广大民营企业也看到了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全面爆发、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扩张成本相对下降和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等难得的升级机遇。然而,当下的民营企业升级换代也绝非易事,一方面,由于一些民营企业习惯了过去的业务模式,而对新模式并不十分了解,企业家对升级并不十分感兴趣,限制了自身的升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新兴产业的技术尚在形成过程中,产业及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家不愿意或不敢冒风险进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升级的进度。

  二、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过程及障碍的综合分析

  尽管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但它们又统一于企业的框架之内,任何企业不可能完全孤立地进行转型或升级。因此,有必要对整合状态下的转型和升级进行一些研究。

  (一)民营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比较

  从整合的角度考察民营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我们发现,第一,转型和升级经历的阶段大致相同。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尽管起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同时进行的,不同的起始时点则正好反映了两者的互动与时滞效应。第二,民营企业转型的各个阶段的起始时点均提前于升级的各个阶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企业在三个时期里从转型中获取的边际收益均大于从升级中获取的边际收益,从而刺激了企业更多地追求制度变革。第三,就最近的一个阶段看,民营企业再次进入了转型和升级同时进行的新时期。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摆脱出来,走上主要依靠创新和品牌化发展的新道路。这种转型与升级的叠加,同时也将各种障碍与阻力汇集起来,这也就意味着这一轮的转型和升级必将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漫长过程。

  (二)民营企业转型和升级的障碍比较

  从民营企业转型的障碍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的转型主要受制于外部的旧体制和旧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化观念的逐步确立,民营企业转型的障碍则主要源于内部因素,比如家族治理模式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抵制和排斥等。而民营企业升级的障碍则与其转型的障碍有所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企业升级主要受制于企业自身经济与技术的实力。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给民营企业升级带来重要机遇,但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毁灭性破坏等外部因素,也对民营企业的全面升级造成巨大挑战。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历程的演化分析,本文得到如下四点基本结论:第一,企业的转型、升级遵从“路径依赖”和“次优”选择的演化准则,企业过去转型、升级的状态决定着现期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转型、升级中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过程的路径和速度,并通过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的边际变化状态而显示出阶段性特征。第三,转型、升级的相对性和互动性使得企业的发展在各个阶段上各具特色。第四,外在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往往成为企业群体性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可以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家等角度探讨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的政策思路:第一,从政府角度看,一方面,要通过出台有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激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市场环境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清除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第二,从行业协会角度看,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努力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信息和产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信息,构建企业家的沟通平台,维护企业间的竞争秩序。第三,从企业家角度看,企业家的意愿和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家需要克服小富即安和封闭的消极思维,深刻认识不创新就死亡的道理,善于识别和把握机会与风险,时刻准备在企业制度、管理和营销模式、生产技术和产业选择等方面实施创新,不断地将企业带向新的高度。

  作者:剧锦文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