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文地理学课程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仁创编译转载

  • 2020.07.14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对地理学的专业平台课人文地理学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构思,从课程思政目标融合、融入点、融合方式、素材、具体实践和评价方面进行探索,提出“点到为止”即思政思想融入知识点,推进“一纲四步”即在设计教学大纲、课堂授课、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及结课考试等环节落实,实现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文地理学;五位一体;点到为止;一纲四步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通过教学方法、课程内涵、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式,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意为在学科专业知识传授各环节引领、挖掘并融入各类思政元素,达到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爱国利他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实现立德育人的效果[1-2]。“课程思政”一经提出,激发多方响应和各种探索[3-7],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如火如荼[8-13]。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下各专业的平台课,揭示经济活动在内的人文现象的地理规律,贵在理解和应用,重在自主学习[14]。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如经济、人口、语言、宗教、聚落、旅游和政治等,人文地理的地域性很强,其发展历程和方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因此容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国家的政策、家国情怀等方面找到思政教育融合切入点。本文探索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助力学生实现专业认知和全球视野的升华,德能效应达到从课程知识层面上升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进而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层面。

  一、“五位一体”目标融合

  融合效果可以从目标、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体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教学教育目标。

  (一)专业目标

  人文地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是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认清人文现象的地理规律,具体有:①要求掌握各种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②要求掌握各种经济活动的选址、分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③要求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条件、结构、组织、发展和措施;④要求掌握辩证思维的人文现象分析和预测的工作方法。

  (二)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是培养建设新时代中国的人才,人才要求具体概括为:领悟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高、爱家卫国、贯彻响应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路线、奋斗和奉献、爱岗敬业、充满正能量等。

  (三)课程思政目标

  融合后的课程思政目标为: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实践;②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目标下的人文经济现象的规律、发展和对策;③国家需求和个人理想相结合的人文地理现象分析、预测和应对的学科专业技能。④培养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岗敬业创新型专业人才。目标融合从知识面层次上实现,详细见图1。

  二、课程思政建设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设计体现在整体设计即课程大纲的设计、具体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夯实效果设计上。课程思政建设设计的关键点在于适时恰当的课程思政的融入,要注意融入点和融入方式。

  (一)知识与思政的融入点

  研究课程知识点和理论,分析各章节内容的理论传授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寻找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思路决定出路的模式,逐个确定融入的节点和融入的内容,适当安置思政融入至关重要。实现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目标,需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策,贯彻合格公民个人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执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等思政目标,具体落实到各知识点和理论,达到授课育人的目标。人文地理学部分的内容包含:人口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学部分的内容包含:区位概念和内涵、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和零售业服务业区位理论、区域的结构理论、区域的发展模式理论、区域间的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包含: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景观论、生态论、结构论;方法学包含: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二)““点到为止”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专业知识点的讲解融合思政教育,挖掘知识点相对应的思政思想极为关键。以知识点的融合为基础充分考虑,积少成多终成气候。如适度人口、人口容量与我国各阶段的人口政策;语言的发展和扩散与我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以及学习英语紧跟潮流的必要性;宗教的形成与影响和我国宗教政策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地理格局由来和捍卫我国领土完整和各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性;聚落的发展和多样性与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魅力;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旅游活动与我国建国70年的辉煌和改革开放40年的飞跃;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和家国情怀,各种人文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经济现象方面,如区位概念内涵方面与联系实际,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读懂“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结构规律与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战略;区域间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与创新思维、“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和谐”;中心地理论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和中国的空间结构政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知识点融入思政思想意识既是起点也是重点和终点。各知识点和思政意识融入详情见图2。

  三、课程思政形式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授课过程中引入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两会和国事活动中的言论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视频,并展示领袖语录、两会金句、主席令理解等方式进行。

  (一)““图-视-展-文文”的多媒介融入

  以图片、视频和展览和文稿等媒介切入,把“学习强国”平台作为最佳补充教材,其各方面内容的素材,值得师生观看和研究。总的来说,可用的思政素材有:理论方面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十九大讲话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及重要大会的讲话;多媒体材料用《辉煌中国》等视频,《超级工程》《中国文化很有味》《中国山水很养眼》《大国现象很有样》《必由之路》《大国外交》《不朽的马克思》《家园》《美丽中国》《航拍中国》《真实二战》《小卫星的大未来》等纪录片;展览馆资料用中国成立70年辉煌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飞跃的成果展、区域规划部门的发展史展、规划的宏伟蓝图等。

  (二)全程渗透的融入形式

  通过课前设计来进行宏观建设,通过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和考核等过程来督促实现。考核方式:随堂表现+课堂讨论+作业成果+期终考试+思想觉悟政治素养的综合考核。可做课堂讨论:从政府、社会和个人角度分别谈谈家乡发展如何理解和体现“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如何看待中国与其他强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距和措施?可布置课后作业:“家乡的人文经济地理介绍和评价”,以认知增加家国情怀;“家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以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作业能促进爱岗敬业、个人理想及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思政建设践行

  (一)““一纲四步”实践环节

  通过编写体现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制作章节知识点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课件,来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课程过程分为随堂讲解、互动引导、作业督促、考核评价四个步骤,编写教学大纲时需在每章节后注明添加思政育人的要点和方案及考核指标,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和纲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法,结合立足之本(毛泽东思想)、富裕之途(邓小平理论)和强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观点),以培养德智兼备、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尖专业人才为目标。具体地说,进行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在教学内容的融合体现在课件及教学视频制作等工作中,要明确每课时的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在PPT中用相关政策、话稿片选语录、金句等作开篇,用相关的警句、名言、谚语等做点评或者进行思政提示,同时可配合短视频或者音乐达到点睛效果,在内容结束时做到知识总结和思政强调双管齐下。以上归结为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思政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在课程中贯彻思政融合知识点,建立立德树人效果评价方法,最终形成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流程模式。

  (二)““举一仿三”实践案例

  融合思政内涵的选题举例:(1)政治地理。通过讲解主权立国、领土疆域、国际政治地理格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区位交通因素。通过展示我国交通环境的日新月异和高铁技术世界之最实现民族自豪和家国情怀熏陶。(3)区域结构与组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空间结构的三大增长极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城市群建设、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寻求和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国途径与信心。课堂实践:“认识宗教”“家乡发展与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课堂讨论;每人说一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图片展览感言”。具体做法如,讲解“交通与区位”时先播放片头,片头中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代领导人,有党旗国旗和国的内容。这时,以动画方式逐行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在讲解“宗教”内容时,将“我们的信仰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进行思政提示,并同时插播音乐。

  五、预期效果和评价

  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预期达到爱家卫国、又红又专、情怀驱动、着眼大局、服务社会的育人目标;形成以科学提高学生学习责任感、国家荣誉感和专业成就感为目标,以教师面授、课堂互动、分组研讨、作业考评和试卷考核结合的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改革模式;探索以增强师生深度对话、高度共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辨、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为纲领的新型课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文地理知识理论的理解与实践、人文经济现象分析和预测能力提高、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意识及中华民族强国豪情的课程思政效果。从长远看,通过思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抵制敌对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国的意识和建国的热情;加深对专业和学科的认识,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利他行为;完成从知识传授、专业应用、个人理想、社会需求和家国情怀“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通过该课程的思政融合教育,得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可以从以下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详见表1。

  六、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教育使命,通过课程大纲编写、课程课件制作、课堂实践执行和课后思考等过程来落实和完成,可以课程知识和思政目标融合的方式进行,以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为目标,以近期效果、中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为要求,通过“一纲四步”途径、“点到为止”的推进,实现“五位一体”的效果。

  作者:颜梅春 单位: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