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科学教学效度研究》-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体现教之有“度”,才能有效实施基于素养培育的科学教学。即教学设计要体现“思度”,教学探究要深化“究度”,教学评价要追求“效度”,教学育人要蕴涵“温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学探究;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育人功能和价值。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四个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在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实施基于素养培育的科学教学。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思度”
教学设计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计划系统。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完美体现,是对课堂教学的精准预判和有效生成,应在教学前要对教学目标、学情、学程、学径等进行有效的构思设计,体现教师的深思熟虑。
(一)教学目标要设计“适度”
教学目标应在“适宜、具体、可达成”上多下功夫,在教学目标达成策略的设计上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以恰当的教学目标助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顺利进行。通过有结构的活动安排,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化、最大化,有效承载三维教学目标。例如,在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注意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设定适合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通过学习后能够达成。在小学一、二年级,只要求“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也有些物质却难溶解于水”。而到三、四年级后,就要求在“对溶解的观察和描述后,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目标水平就由原来的“知道”变为“观察、描述、控制、推测、分析”等,体现了目标设计的发展性、阶段性等原则。
(二)学情分析要讲究“准度”
学情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科学前概念是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想学习些什么?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要分析学生是否善于捕捉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是否学会选择合适的形式或工具进行探究,是否能用韦恩图、概念图、思维导图、统计图表等图表以及文字、语言等形式来记录或表达探究的过程等,都需要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使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精准实施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等,做到“有的放矢”。
(三)过程设计要紧扣“律度”
教学过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学习过程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预判等来进行设计,体现教程即学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就要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发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正如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的:“教学应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认知方式和特点”,促进其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学习进阶要预设“梯度”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学习概念时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描述,[4]有利于规划好学习的典型路径及成就水平,搭好发展阶梯。最新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贯穿了学习进阶的思想,用学习进阶表征出小学生科学学习中应达成的目标,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促进其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因此,用“学习进阶”的思想指导学生的概念发展和认知,对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如,在搭好了对“塑料、金属、纤维”等材料这一科学概念的认知之“梯”,才好去调查我们周围的物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又如,在画一画中识别天气符号,并去解释相应的天气现象之后,才好进行天气日历的制作。
二、教学探究要深化“究度”
探究教学作为小学科学主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探究要从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开展、过程的把握、结果的思考等方面去深化可探究度。
(一)探究问题要可“究”
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初始,直接影响着探究教学活动的进行。探究问题的可探究性要从主体性、真实性、生成性等方面去把握。问题的提出不管是来自教师的提问,还是来自学生通过书本、网络以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困惑等等,都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关注学生真实情境或实操中体念和感悟,才能激发其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要能“究”
探究活动的能探究性,不仅要体现探究活动所需材料、物品等简单易得,操作简便,符合学校实际,也要体现在探究的主体—学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热情,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在相应的条件支撑下,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比较水的多少”时,用学生自制刻度的杯子比较时,就会发现比较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交流,从而理解标准测量的意义。意在让学生在经历量筒发明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求精、求准、求实、求真的品质。
(三)探究过程要会“究”
探究过程,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技术作为重点,就如何做到会“究”,应在探究方式的精度上多下功夫。一是科学用语要精准。科学学科有着有别于社会学科的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科学用语,学习科学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科学的语言去感知周围的世界,是对认知本体最直接的表征手段,起着知识建构特性的工具作用。科学学习中就要学会用准确的科学语言去观察、记录、描述、表述、交流等。二是工具测量要精准。小学科学教学中在使用仪器、设备等工具进行探究时,不太追求仪器的专业化和精确度,而是要让学生在追求测量的精度和数据的准确性的过程中,科学思维品质得到训练养成及提升。如,蚂蚁的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提高观察的清晰度,便于学生画出蚂蚁正确的身体结构。
(四)探究结果要引“究”
探究的结果,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诸如此类的交流、陈述和表达等。更关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探究教学要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而走,通过探究的过程、结果等,引发新的问题和思考。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之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食盐有没有可能再回来呢?如果能,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教学评价要追求“效度”
教学评价是对科学教学过程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的测评,对科学教学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是科学教学的可视化和可测性,可以从问题提出科学、方案拟定可行、证据提取真实、结果呈现具体四个方面去追求其“效度”。
(一)问题提出,科学有效
探究问题的科学有效与其可探究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究问题的科学有效是可探究问题的高一级进阶,可探究问题是科学有效问题的初始表现。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判断问题的科学有效性:一是看学生是否能从生活熟知的现象以及教师、教材、网络媒体等观察、学习、思考中引发问题;二是看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方法,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三是看是否又能产生新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
(二)方案拟定,可行有效
方案侧重于操作层面,方案的切实可行,应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科学学科的真实问题去拟定活动内容,围绕探究主题,拟定探究计划。如,在《观察绿豆芽生长》中,探究“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将多个植物生长条件实验盒(里有刚开始发芽的绿豆,且绿豆一样多),分为二大组,一组实验盒用黑色的塑料袋覆盖(空气可以进入),做到没有阳光透进;另一组不作处理,都放在实验室中,班上的每一个小组对应一个盒子,一周内每一天同时观察绿豆芽的高度、茎的粗细、茎叶颜色变化等,用尺等工具测量高度、粗细,在记录表上记录,增强可比性。
(三)证据提取,真实有效
探究教学注重证据的提取,小学科学又是讲“理”的学科,需要在真实情境提取的真实、正确的证据支撑结论与定律的得出。学生可以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不断测量、比较等方法去提高证据的有效性。以便用证据来对探究的假设或猜测做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基于真实的证据,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探究活动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四)结果呈现,具体有效
探究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选用自己擅长的多种方式去记录和呈现探究结果。如,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的记录表(册)时,要从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等方面多去考虑,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需要,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具体直观,体现学科的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兴趣高涨,乐于去表达和接受,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育人要蕴涵“温度”
科学教学的真正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下一代,因此,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将“温度”蕴涵在学科的育人功能中,促使情感态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关注主体需要,利于兴趣激发
马斯洛认为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其行动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只有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才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学生想关注食品质量,才会有兴趣去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了解,又会引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还会产生对食品营养成分进行探究的兴趣等。
(二)强化证据意识,敢于质疑求真
科学学习中学生的猜想(或探究的结果)是否可靠,需要不断搜集和筛选信息,提取证据来证明,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如果发现有的学生的想法或结果和他人有冲突时,就要激励他(她)去主动疑问,寻求解决的方法,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质疑求真中,钻研的精神和求真的品质得以提升。
(三)注重应用迁移,勇于思维创新
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相关的内容入手,联系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生长点,做到举一反三,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应用迁移。并在此中,进行思维的再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四)重视表达交流,乐于合作分享
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交流,要适时的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能用科学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交流自己或小组的研究发现,形成一种积极地学习状态和体验。在互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查找自己的不足,引发思维碰撞,经历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深加工的全过程,形成一种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总之,科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科学教师等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前进的过程,积极推进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研究主要从教师的视角去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可能还存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方面。但,希望在教育新时代对科学教学的重视中,为科学教学拓展一种思路和空间,提供一份参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葛秋萍,杨蕾蕾.教学设计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Z1:23~25.
[2]蒋蓉,李金国.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8,(2):85~87.
[5]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吴开其,张晋.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J].教学与管理,2016,(12):95~97.
[7]孙可平,吕春辉.我国中学理科课堂中科学话语及其意义的产生—一种案例解释分析的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78~85.
[8]殷杰.科学语言的形成、特征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13~17.
[9]周振宇.科学探究式教学要把握“五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85~87.
[10]潘超,张玉华.有效课堂活动观察之“六度”[J].教学与管理,2019,(4):32~33.
[11]张文杰.理性思维在科学课堂中的生长之路[J].上海教育科研,2018,(5):84~86.
[12]李清.小学科学高质量实验记录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6,(8):54~55.
[13]吴晓红.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5):48~49.
作者:符智荣 李雪峰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