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电影艺术科技形象分析》-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通过电影艺术来塑造科技形象、宣扬科技思想,具有先天优势。研究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科技形象、西方科技形象和高新科技形象三种类型。三种科技形象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和中国科技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科技形象;类型;特点;科幻电影
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因为电影艺术是以影音科技为基础的,电影艺术就是影音技术的创造性运用。通过电影艺术来塑造科技形象、宣扬科技思想,具有先天优势。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受到自古以来的科技发展历史和科技思想演变进程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现实状况。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的类型和特点,以及科技形象背后所投射出的中国科技思想,对于电影艺术与科技的进一步深度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中国电影艺术科技形象的价值意义
历来对于中国电影中的科技形象研究极少,但这个研究却是非常有价值、不应该被忽略或轻视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它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1电影艺术的自身定位需要
(1)电影艺术以影音科技为基础。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有着天生的、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中国电影艺术的诞生,得益于西方影音技术的传入。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与西方近代其他科技传入中国,几乎是同一个历史进程。不但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叠,在传入的原则和态度上也具有相似性。影音科技产生的初衷,是记录社会生活和现实瞬间,更强调的是记录工具的工具性定位。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事件是1905年的中国第一部记录性电影《定军山》,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电影元年。但是,《定军山》只是单纯地做影像记录,没有体现电影艺术的编剧、编排、制作的特色。所以,真正能称为中国最早电影艺术的应是是1913年的《难夫难妻》。《难夫难妻》虽然不同于《定军山》单纯的录像录音再原模原样地播放出来,加上了拍摄之前的编剧、台词、布景和表演的安排,但是依然是定点拍摄,就像是话剧演出的拍摄记录。电影艺术在处理时空上的巨大科技优势、蒙太奇剪辑等艺术精髓依然没有体现。电影艺术与影音技术的融合,是在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长期努力和摸索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而这种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电影艺术不仅仅是影音科技。电影艺术在诞生之初,是一种客观记录生活的影音科技,必然是以现实题材为核心的。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的电影影音都是关于日常生活和现实现象的客观记录。更何况中国文艺一向以现实题材为主,也有很少有超越现实而体现想象力、创造力的科技题材、想象题材。中国文艺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诗经》到今天,都在强调如实地表现社会现实和内心情感。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古训,基本上一直被遵循到今天。像《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奇幻诡谲的文学作品在正统文人中并不受重视,被认为是闲书。这些创作原则极大地束缚了中国文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制约了艺术新题材的尝试和拓展,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电影艺术虽然产生于影音科技,但是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创作原则是借用影音科技创作艺术作品,应该关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记录现实的工具性定位。电影作为一门产生时间较短的新艺术门类,理应借助于其科技优势,在大体尊重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制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开拓崭新的艺术表现题材和主题,将电影艺术与影音技术深度融合。
1.2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依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科幻题材的文艺还被定性为“精神污染”而受到打击,好莱坞科幻大片也被称理解为一种“文化入侵”而被加以区别对待。通过对比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国电影需要借鉴美国电影艺术的部分发展思路,通过拓展中国电影艺术的题材,来扩大中国电影市场的切合度和影响力。而其中,科幻题材电影的优势比较明显。所以研究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可以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特别是科幻电影的发展指明道理、确定大致方向。中国科幻科技题材类的电影艺术不成气候,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视野和过硬科技逻辑的硬科幻电影在数量上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为零、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涉及的科技形象也质量不高。在没有专门专业的科幻电影的现实基础上,中国电影艺术中只有一些零星的科技形象展示。这些现实情况是需要中国电影艺术家和理论家深刻反思和不断改进的。
1.3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晚清闭关锁国,导致科技发展大幅落后西方的同时,甚至也大幅落后于近邻日本。所以在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殖民后还受到日本的大面积全面入侵。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安于守成、创新不足的痛,更是科技思想、科技技术“技不如人”的痛。这些带有创伤性的历史经历让中国人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介,来宣传科学的科技思想、展现正面的科技形象,成为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也渐渐深入人心。电影艺术作为目前覆盖面最广、宣传能力最强的艺术门类,自然也需要承担起宣传科学科技思想、展现正面科技形象的重要任务。按照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科技形象、西方科技形象和高新科技形象三种类型。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这三种科技形象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和中国科技的同步发展、不断融合的进程。
2中国电影艺术中古代科技形象分析
中国古代思想虽然不太重视科学技术的专业研究,但是为了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凭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中国古代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科技发明和积累,比如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还有日晷、地动仪等科技装置。它们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勤劳智慧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国电影艺术中,从这些中国古代的文化现象和发明创造中转化、提炼出一系列的科技形象,既宣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增强了中国文化自信,也为中国电影艺术增色不少。这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转化而来的科技形象,又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
2.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转化的科技形象
这类科技形象,有些是古代实际存在的科技,有些只是存在于古代文字记录中的传说。前者比如日晷、地动仪等科技装置形象,又比如电影《锦衣卫》“大明十四势”武器匣、《血滴子》中的血滴子等各式武器。据说由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热气球形象,也在各类中国电影中频频出现。很多古装电影中也会展示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漆器、精美的青铜器等,显示中国古代高超的金属铸造科技。后者比如在电影《十全九美》中展示了根据鲁班《缺一门》的传说制作出来的各类机器装置。这些看似荒诞的古老科技形象,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4年)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后来相传东汉末年诸葛亮(公元181年至234年)也制造过木马流牛的科技装置。
2.2中国古代巫术法术转化的科技形象
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各种由远古时代形成并一直流传下来的巫术法术,在民间社会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科技思想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巫术法术具有和现代科技一样地位,为老百姓所信服。这些巫术往往具有半是巫术半是科技的性质,而且这些巫术法术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所以也成为电影艺术可以转化和表现的科技形象的一类。在中国的电影艺术中,有些侧重于直接表现巫术法术的巫术性和神秘性,比如在鬼神类电影中的巫术法术、比如画符、抓鬼、降头、放蛊等;还有一类科技形象的电影是将怪兽题材和科技题材结合展示,比如《长城》中的兵器系统和城防系统;有些则试图通过现代的创新解读和转化,使巫术法术摇身一变而具有科技形象的色彩。后者在近三十年的中国电影中变得越来越多。将古代的巫术法术转化成科技形象的电影艺术不少,因为很多在古代被当作巫术的观星术、医术、读心术、催眠术等,在今天都已经被接受为科技成果了。远古人类没有明确的科技思想,所以把所有超出于普通人的新技术的运用当成巫术来加以理解和宣扬。比如先后两部《奇门遁甲》中的某些法术,比如易容术、读心术、缩骨术等在今天更像是化妆技术、心理学运用或者科技形象,而非神秘的巫术。
2.3中国古代思想观念转化的科技形象
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有关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观念。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有一些在古代被无限神化,使之具有宗教意味;有些则在今天被理性化地加以解释,使之成为具有了全新内涵的科技形象。这些能用今天的科技加以转化的思想观念,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中国电影艺术中常常将老子的阴阳思想、易经的八卦观念、五行理论系统、传统医术上的中医穴位理论、武术中气的理论等加以科技化解读和展示。比如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练习思想认为除了要勤奋练习拳脚器械的具体招式,更应该把提升武术乃至武学境界的重心放在内在的气的掌控和运用上,达到使气不使力或者以气使力的效果。武侠电影中也为古老的点穴功夫、推拿拆骨、借力打力、金钟罩铁布衫等提供科学化解释。也有部分电影为道家的养生思想、炼丹技术、风水理论提供了医学上、化学上、生态学上的科学解释。因此,这些武术、养生、风水观念,都有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都成了一种有科学依据的科技形象。
3中国电影艺术中西方科技形象分析
中国近代以来在科技上受到西方影响非常大,很多以工业革命成果为代表的近代科技都是自晚清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科技和思想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口号为“民主与科学”。虽然对外来文化有着巨大的排斥心理,但是即便是僵化自闭的清政府也被迫慢慢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可见科技的巨大渗透力。这些从西方传入的工业革命科技传入中国的时间,恰好也是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大致时间类似。所以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这些外来的、相对先进的科技形象,成为必然。
3.1西方科技中的武器形象
西方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形象首先体现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新式武器上。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从苦难深重的抗日战争、革命战争一直到今天的保家卫国、经济建设。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电影艺术中的武器科技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从较早的《甲午风云》中买来的坚船利炮,以及后来的所有苦难战争片中众多庞杂武器的科技形象,一直到《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等最新式高精尖武器的科技形象。这样的武器科技形象的转变,是从外购武器到自制武器的发展,是从洋枪洋炮到汉阳造武器、再到国产航母、隐形战机、无人机……恰恰显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当前中国科技腾飞的辉煌景象,既宣示着五千年文明古国“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记忆,又宣示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科技强国”“科教兴国”的伟大复兴。
3.2西方科技中的机械形象
西方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形象还体现一些稀奇古怪的装置性科技形象中。比如《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系列电影中的科技形象:像个大铁砣一样的机械怪兽“特洛伊”(外形上特别像达芬奇设计的坦克的放大版,内部全都是把杆控制的蒸汽齿轮运作的机械,作用是负面的毁村铺路,同时也是外来入侵和破坏传统的象征,最后戏剧性地被肉身的太极拳给打败)、天威翼(还是来自达·芬奇的设计草图)、陈栽秧的体外支撑机械系统等。在华谊兄弟等中国知名电影制作公司的LOGO动画中也是各种机械装置在齿轮带动下运转的形象,既是体现电影艺术与影音科技、工业生产模式的关联,也体现了科技形象自带的独特审美情趣。香港电影中还有一些利用机械原理、时空隧道等实现时空穿越的科技形象(《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赌侠Ⅱ之上海滩赌圣》《正牌韦小宝之奉旨沟女》等,虽然这些科技形象的科学基础并不坚实,但却具有艺术的特别诗意和美感,比如“月光宝盒”)。
4中国电影中高新科技形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从单纯的引入西方科技,到引入后复制西方科技,再到目前的中国制造和智造的科技,中国人在科技上积累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视野越来越开阔的基础上,在科技创新上的自信心也得到极大增强。受到以美国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全面制霸全球屏幕的辉煌成功的影响,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幻因素、高科技艺术形象也越来越多。
4.1现有高新科技形象
其中有一类是接近当前中国真实科技水平的科技形象。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中展示的国产航母、无人机、驱逐舰、隐身战机等最新式高精尖武器的科技形象。这些中国的高精尖武器的闪亮登场,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积极体现。这种趋势集中体现在《厉害了我的国》这类体现大国自豪、科技进步、民族复兴的官方纪录片中。
4.2未来高新科技形象
另一类是带有一定科幻想象的科技形象。比如:《澳门风云》《不可思议》《机器侠》等电影中的机器人,《侠盗联盟》中的无人机、黑客技术,《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生物长江七号,《未来警察》中的飞行器和机械装甲,《逆时营救》中能够实现历史穿越的光子科技,《流浪地球》中的发动机和航天技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科幻电影虽然做了不错的大胆尝试、客观上缓慢拉近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巨大差距,但总体而言,它们不管是在制作水平、创意水平,还是实际票房和整体口碑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无畏的不断尝试,是未来达到更高水平和境界的希望。
5结语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受到自古以来的科技发展历史和科技思想演变进程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现实状况,需要结合历史和现实、理论与案例仔细区分、详加剖析,才能为中国电影艺术塑造更完美的科技形象、更好宣扬科技思想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意见,从而进一步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陈细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仁创编译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