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绿道公共艺术生态策略与启示》-仁创编译转载

  • 2019.10.30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内容摘要]波士顿绿道是一个由六座街心公园组成的带状公园系统,其间遍布着各类永久设置和临时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绿道不仅在城市的核心地带为公众提供了审美与休闲结合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也因可持续景观的设计和维护理念、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及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启迪人们对生态问题持续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词]绿道;公共艺术;生态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罗斯·肯尼迪绿道(TheRoseFitzgeraldKennedyGreenway)是一个由六座街心公园组成的带状公园系统,它镶嵌在波士顿市中心的版图上,与19世纪景观设计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为波士顿所设计的“翡翠项链”(EmeraldNecklace)公园系统一脉相承、首尾相连。绿道由非营利的绿道保护组织(GreenwayConservancy)所管理,这一保护组织长期进行可持续景观的实践,聚焦城市的公共艺术事业,致力于提供给公众安全、优质的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审美与休闲结合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我们不仅可从其源头上观察到一种生态取向,也可从其景观设计与维护环节,以及公共艺术规划与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态取向。

     一、绿道的由来—基于城市废弃地的景观改造与生态修复

     绿道历经了从“空中高速”到“人民公园”这一过程,由一条交通干道成功转变为一件大型公共艺术。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高架桥,不仅常年堵车,空气与噪声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众多,还隔断了位于高架桥两侧的市中心和滨海区的联系,割裂了原有的城市景观和肌理,制约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发展。在麻省理工大学一些专家的倡议下,高架桥被改为地下隧道,以缓解城市压力和激活城市空间,这即是美国著名的“大开挖”(BigDig)工程,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和技术挑战最高的中央干道隧道项目之一。当原有高架桥被改成隧道,地面空出来的城市废弃地该何去何从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绿道得以诞生(图1)。1991年,经过了近10年的计划,绿道景观改造项目开始启动。2007年,绿道正式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公众前来参观和游览。如今,成串的花园和广场、绿树成荫的廊道、各类永久设置或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构成了绿道公共艺术的整体面貌。这一系列的公园不仅链接了波士顿一些富有个性和活力的社区,也成为波士顿滨海区城市更新与生态重塑的表征。基于城市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始于19世纪末,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奥姆斯特德开创了利用城市废弃地改造景观的先河,其代表作包括纽约中央公园和波士顿的“翡翠公园”系统,这些都是在旧公园基址上进行的景观改造。奥姆斯特德将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治理融入景观改造中,这种景观改造的过程也是在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进而在城市中心区为公众提供生态环境优良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奥姆斯特德强调在城市中保留自然景观,并致力于实现工业社会中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沿袭至今,仍在波士顿的景观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城市废弃地的绿道景观改造项目,最终将一个有着浓厚生态取向的带状公园系统呈现在世人面前,其社会效应、环境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在后续的过程中不断地呈现。多样化的植被、丰富多样的景观,串联起波士顿各具特质的历史性建筑与街区,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移步换景的艺术园地,也营造了人、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无论是从其所立足的可持续景观理念和所采用的设计与维护手法上,还是从其所产生的效果上来看,绿道都可以说有着突出的生态性。

     二、可持续景观—绿道公共艺术的生态取向

     绿道共包括6个公园,从最北面的北端公园(NorthEndPark),到最南面的中国城公园(ChinatownPark),总长2.5公里(图2)。每个公园不仅有基于特定场所(Site-specific)的设计来呼应每个街区的场所特质,还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即贯穿于设计、建设与维护环节的浓厚生态取向。景观大多采用乡土植物,同时采用有机种植和维护方式,材料选择上以就近原则为主,循环使用现场搜集到的材料,并且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措施,诸如此类的手法体现了设计者和管理者浓厚的生态取向,他们共同致力于提供一种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可持续景观一般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1993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杰克·埃亨(JackAhern)把“绿道”这一概念定义为一种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因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美学等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线性景观系统。①绿道正是致力于在城市中将自然和创造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提供能够再生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景观(图3)。绿道位于交通干道的中间,层次丰富的植被和穿插的喷泉、叠水,不仅能够阻隔两侧街道噪音,也有着净化空气之效,仿如城市的“绿肺”。绿道是美国为数不多的采用有机种植和维护的公园之一,乡土植物种类及外来非侵入性植物种类成为首要选择。乡土植物通常有着易于生长、维护成本低等特点,能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抗逆性,具有较强的生态作用。同时,绿道在维护过程中不使用除草剂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其园艺师大都由专攻有机和可持续景观维护的人士组成,他们还会定期对所有植物进行物理评估及土壤测试,以确保有机产品运用得当与及时。由于采用了有机种植和维护方式,儿童和宠物可以自由、安全地在草地上玩,而不用担心化学物质或农药的危害,也可保证从公园流出的水不会污染波士顿港或危害脆弱的海洋生物。绿道保护组织在注重有机维护的同时,也注重对公园内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创造与保护,公园内的乡土植物为野生鸟类提供了全年的种子和果实,绿道因此还成为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认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循环使用现场搜集的材料,如现场搜集的有机碎屑将会作为肥料堆,最后又以一种覆盖物和堆肥的形式被运用于绿道。此外,绿道还尽可能采用小型节能高效的车辆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能耗。我们还可在其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上观察到一种生态取向。绿道保护组织在系列公园中采用了雨水收集和利用措施,通过雨水传感器进行水资源管理实践,以减少绿道的年度总耗水量。同时,通过策略性的植物种植来收集雨水和缓解水资源压力。这类喜水植物包括蜀葵、北美草本威灵仙、泽兰属等,它们不仅有着艺术化的视觉形态,还具有多重的生态作用。这些植物就像海绵一样从低处收集和储存雨水,同时也过滤掉水中的污染物质,使其远离集水区和减少有害物质的侵袭,从而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绿道保护组织在实践过程中还考虑所使用材料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在景观设计、建设、维护和保养所需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考虑就近原则,以减少长距离运输的能耗。如尽量使用本地资源,包括种子、化肥及其他草坪维护产品。绿道保护组织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运作和维护公园,尽可能减少人们在地球上的碳足迹。正如绿道保护组织负责人所言:可持续景观的目标是一个零能耗的“环境足迹”。一个可持续的景观证明了自然和创造性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适当的土壤管理、健康的植被、优良的空气和水质量,以及资源保护是维持可持续景观的要素。绿道保护组织在其目标中写道:“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环保的公共空间。”在绿道诸多永久设置和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中,可持续的理念都成为一种自主的选择,如可循环材料的利用和节能环保的LED灯的使用。由波士顿本地艺术家乔安·维塔利(JoannVitali)创作的《港雾》(HarborFog)(图4)便是一件利用综合媒介并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波士顿港的导航浮标和海雾,作品主体是三个内置LED灯和声音装置的不锈钢雕塑灯塔,周围环绕着循环利用的花岗岩海堤岩石,它们呈现出船的意象。这件作品同时也是一件具有交互性的数字化公共艺术,能够与公众产生互动,并且使作品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作品会不时喷出水雾,呈现出自然中海雾的意象。提示场所自然和历史特征的导航灯塔、节能环保的LED灯、循环利用的花岗岩海堤岩石、综合媒介的形式,使这一作品与场所的自然、历史特征,与城市和公众之间建立了互动关系,既标明了场所的独特性,也为可持续理念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探讨提供了一种途径。2017年,在绿道举行的波士顿设计双年展中,作品《木道》(WaysofWood)(图5)同样有着可持续的生态视野,从当地收集来的不同物种的原木呈现出由森林漂向锯木厂的意象,提示人们工业开采与自然材料之间的关系,暗示着木材是维持城市生活的必需材料,也启发人们关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的反思,以及人、自然与城市之间共生关系的思考。自绿道开放之后,每年吸引大量的公众,各种设计细节都体现着对公众的重视与生态的考虑,贯穿着浓厚的生态取向,营造了人、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和艺术园地(图6)。市中心办公室的职员中午时分可在公园随处设置的椅子上休憩片刻,年轻人常在草地上做瑜伽,孩子们喜欢在草坪上和喷泉旁嬉戏,游客喜爱在雕塑旁逗留欣赏。一位带着小孩儿的母亲说道:“公园就像我们自己的小街区。”一位在附近政务中心工作的年轻人说道:“这是城市中的一点绿,一个让人走出混凝土和楼房的地方。”这都透露出公众对绿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绿道保护组织的主席乔治亚·默里(GeorgiaMurray)指出:这不是一夜之间的成功,而是它逐渐被建成一个真正成功的公园。它正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②从绿道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绿道保护组织在绿道公共艺术的设计及景观的后续维护过程中对环保、节能、低碳、循环利用水资源等方面的深思熟虑。其所秉持并不断加以实践的可持续景观理念及手法,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移步换景的艺术园地,也营造了人、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贯穿着浓郁的生态取向。

     三、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与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

     绿道保护组织成立于2004年,引导和管理当时建设中的绿道公园系统,同时筹措资金作为基金和运作经费。它不仅致力于成为实施可持续景观的领导者,同时在其生态策略中还注重培养广泛的社区支持与合作关系,以促进公众的普遍参与,从而让可持续景观的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绿道保护组织有着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吸纳公众加入绿道会员或资助人的行列,成为种子赞助人、城市园艺师或艺术倡导者等。公众可以与设计师、艺术家、园艺师等专业人士合作,参与绿道的建设和维护及一系列公共艺术活动,在此过程中加强对绿道所推行的可持续景观的了解,也掌握基于生态理念的园艺种植。此外,绿道还采取一系列纳入公众的措施,如成立绿道志愿者组织,设有常规园艺项目,让公众参与可持续景观的种植和维护;并设有教育大使,提供可持续景观的向导、活动和信息服务;还设有艺术大使,招募有公共艺术实践经验的人参与,向公众宣传和介绍精彩纷呈的绿道公共艺术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旨在推行可持续景观的理念和纳入更多公众参与共建,公众的介入也建构着绿道的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也强化了绿道的公众认知度和对公众的凝聚力,使绿道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生态家园感。绿道保护组织致力于公共艺术事业,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活动。自2012年开始,绿道还设置了一个5年公共艺术计划,这一项目由艺术基金会(FundfortheArts)所支持,这是新英格兰艺术基金会(NewEnglandFoundationfortheArts)的公共艺术计划之一。按照计划,绿道会定期设置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为波士顿带来各类前沿的公共艺术(图7),使人们置身一个充满意义的环境,与艺术品及他人之间形成互动和对话。绿道重视艺术家的创意,希望艺术家能挖掘绿道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可能性。在绿道公共艺术中,既包含聚焦社会、文化中热点话题的各类作品,也有着一批对自然、环境、生态或可持续等问题有着独到思考与探索的作品。2015年5月,美国著名公共艺术家珍妮特·艾彻尔曼(JanetEchelman)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仿佛其已在此》(Asifitwerealreadyhere)(图8)便是这些被赞助的临时性公共艺术之一,在随后的半年间亮相于绿道。这件作品从70多件竞标作品中脱颖而出,由绿道保护组织和众多基金会共同赞助而成,美国的艺术赞助传统造就了今日公共艺术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这件作品采用超轻量的纤维材质编织成一张漂浮的网,固定在三幢建筑外墙上。作品有着巨幅的尺度,却也有着蕾丝般轻盈的效果,成为三幢有着锐利边缘建筑的柔化剂。作品能够随着风的运动轨迹而摆动,持续不断地接受和传递自然讯息,由此产生了与自然对话的可能。夜晚时分,作品被固定在柱子上的44个LED灯点亮。这件作品采用动态照明的方式,时而绚烂如火焰,时而氤氲如冰川。LED灯光的采用,使得这件绚丽多变的作品并不耗费过多的能源。这件戏剧性的作品能随着风和照明条件而变化的特性,使其富有一种新鲜感和吸引力,成为城市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焦点,带给人们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此外,它还提供给公众一种观看城市的新视角,令城市呈现出不同寻常的面貌。作为古根海姆奖学金的获得者,艺术家因“改变城市空间的本质”被授予“建筑精华创新者”奖。《仿佛其已在此》由不同的参与主体协作完成,其设计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本人,以及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照明设计师、航空与机械工程师等,他们共同致力于如何让作品更好地与自然、城市和公众互动。由于这件作品有着巨大的网状结构,在是否具有对鸟类形成缠绕的威胁方面,也存在着质疑的声音。因此,他们与生物工程公司协作,确定了采用较粗的绳索和网格,从而避免了对鸟类的潜在伤害。作品结构本身也类似于自然生长的藤蔓植物或灌木丛,这都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关怀和对环境友好的意识。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是绿道可持续景观理念的一个呼应,不仅能够将可持续景观理念带到一个公共的舞台上让人交流与探讨,也因活动举办期间各类举措而使其深入人心和广为传播。

     四、绿道公共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绿道公共艺术体现了美国公共艺术整体运作的理念与方法,也因融入了丰富的生态理念及手法给我们诸多的启示。首先,关注生态与公共艺术的组织。这些组织无论是在可持续景观的实践、生态理念的推广与宣传、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更广的思路上,还是在公共艺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发挥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关注生态与公共艺术的组织,它们能够给予理念、资金、教育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能够集结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介入这一领域,就共同关注的生态问题进行探讨和商议。其次,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政府主导与民间合作的公共艺术赞助模式,这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保障,以及全社会共建的模式。绿道保护组织有着50%/50%的政府/民间资金模式,接受政府艺术基金和民间捐助。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才得以推行。从其官方网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系列与可持续景观的实施与维护、公众纳入、活动细则相关的规划内容,并可以查询到有序开展的公共艺术活动信息。其公共艺术规划的具体内容无不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和社会内涵,而成为公共艺术与公众和城市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由此,绿道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件美化或装点城市的艺术品,更是成为引发社会交流与互动的“思想容器”。第三,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往往基于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开启了一个艺术、生态与城市之间互动与共生的对话空间,将生态理念通过丰富的公共艺术活动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同时,通过公众参与拉近其与公共艺术的距离,加深其对公共艺术内涵的理解,让公众了解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等生态理念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与艺术家的面对面交流、生态主题的触及、走进日常生活的展示模式,以及公众参与的形式,使公众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为直观深刻,使得这些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能够起到有效的生态教育和宣传作用。这对于生态理念在全社会范围的普及和传播,以及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关注生态与公共艺术的组织,并且具有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以及经常举办的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使得公共艺术不仅能带动公众对可持续景观的参与和共建,也能营造审美与休闲结合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同时开启一个关注生态的对话与交流空间,让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的思索与探讨。结语绿道公共艺术是近年来在艺术、生态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探索领域较为前沿的一个案例,它不仅成为美国公共艺术介入社会、诉诸公众、关注生态的一个缩影,也因其丰富的生态策略与手法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它不仅在城市的核心地带为公众提供生态和谐的环境,也因可持续景观的设计和维护理念、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及生态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启迪人们对生态问题持续的关注和思索。

     作者:张苏卉 周敏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