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秋水仙碱在皮肤科的作用》-仁创编译转载

  • 2019.10.23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秋水仙碱是从百合科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生物碱,应用于临床历史悠久,具有抗有丝分裂、抗炎及免疫调节等作用,最早用于治疗急性痛风。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秋水仙碱在皮肤病领域如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免疫性大疱病等病中也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秋水仙碱的药理作用、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副作用及毒性反应作一综述,以期能够指导临床。

       [关键词]秋水仙碱;皮肤疾病;药理作用;治疗应用;综述

       秋水仙碱又名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最为古老的药物之一[1],应用于临床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的临床适应证是急性痛风和家族性地中海热。虽然秋水仙碱没有明确的皮肤科适应证,但临床发现其在一些皮肤疾病中也有较好的疗效[2-3]。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秋水仙碱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及新进展,以期能够为皮肤科医师提供一些治疗的新思路。

       1药理作用

       1.1抗有丝分裂

       秋水仙碱能够与微管末端结合,抑制微管的延长,进而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有丝分裂停滞于中期,从而影响细胞活性[1,4]。在较高浓度时,秋水仙碱也可促使微管蛋白解聚[5]。因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其是否具有抗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有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可显著降低男性痛风病人癌症患病率[6]。

       1.2抗炎作用

       秋水仙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运动、趋化、黏附、吞噬,从而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秋水仙碱可以抑制酪氨酸激酶、磷脂酶等细胞内信号分子,干扰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的释放,下调白细胞介素1β、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1,5],通过抑制L-选择素及E-选择素发挥其抗炎活性;秋水仙碱还可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其渗出[5]。有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可抑制超氧化物的生成以及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氧化应激[4]。其他的潜在抗炎活性还包括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以及环氧合酶-1、环氧合酶-2的表达,抑制原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酶活性等[5,7]。

       1.3免疫调节作用

       秋水仙碱可减少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抗原交叉表达,同时诱导促炎型巨噬细胞上调,并阻止单核细胞增殖及分化[4,8]。

       2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2.1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2.1.1掌跖脓疱病(PPP)PP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研究表明,秋水仙碱治疗PPP时多数病人皮损可明显好转,但也有部分病人无效或停药后复发[7]。国内学者研究显示,秋水仙碱(1.0mg/d)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者皮损好转情况要明显优于单用NB-UVB者[9],秋水仙碱(1.0mg/d)与阿维A(20mg/d)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10]。2.1.2色素性扁平苔藓(LPP)LPP为扁平苔藓的一种少见分型,皮肤损害为灰蓝色色素沉着的斑片,或呈褐黑色斑疹,其治疗尚无统一意见。COZZANI等[11]报道1例该病病人,给予秋水仙碱(1.5mg/d)治疗后色素沉着明显好转,随访9个月无复发,研究者认为秋水仙碱可能通过其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发挥疗效,可以作为扁平苔藓的潜在治疗药物。

       2.2皮肤血管炎

       2.2.1坏疽性脓皮病(PG)PG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以复发性疼痛性坏死性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GEORGE等[12]报道了2例其他治疗无效的PG病人,应用秋水仙碱(1~2mg/d)治疗有效,在随访期内未复发,且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PARREN等[13]用秋水仙碱(1.8mg/d)治疗了1例该病病人,4个月皮损基本痊愈。国内也有相关报道[14]。2.2.2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表现为突发的红色至紫色疼痛性结节、斑块,多数合并高热、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最近一项回顾性分析表明,秋水仙碱(1~2mg/d)治疗Sweet综合征有效,病人全身症状和皮损分别在1~2d以及7~14d内缓解,只有2例因荨麻疹及肝功能受损而停药;而且秋水仙碱治疗有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15]。2.2.3荨麻疹性血管炎(UV)UV临床表现类似荨麻疹,但风团持续24h以上不消退,组织学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了21例该病病人,其中2例经秋水仙碱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后好转,且未复发[16]。另一项研究显示,秋水仙碱对UV的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相当[17],且有研究认为加用秋水仙碱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18]。2.2.4结节性血管炎(NV)NV又名Whitfield硬红斑,有研究认为其与感染尤其是结核菌感染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WEE等[19]报道了3例难治性NV病人,在经历数年抗结核、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效果欠佳后,加用秋水仙碱(1.0~1.5mg/d)皆获得明显临床缓解。WEE等[19]认为应用秋水仙碱治疗难治性NV时间应不少于12个月,若疗效及耐受良好,可长期口服以控制病情。2.2.5白塞病该病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碱能够改善病人的结节性红斑、生殖器溃疡及关节症状,但对口腔溃疡的疗效不佳,且秋水仙碱对女性的疗效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病人普遍病情较轻有关[20]。但另一项研究则认为,秋水仙碱对白塞病的疗效无明显性别差异,针对口腔溃疡的缓解率优于安慰剂组[21]。国内学者也发现秋水仙碱对口腔溃疡的缓解率较低[22]。2.2.6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过去通常不认为秋水仙碱可作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一种药物。ALLALI等[23]报道了1例慢性复发性过敏性紫癜病儿,口服波尼松未能控制病情,改用秋水仙碱(1mg/d)后很快症状减轻,小剂量连续口服3年,停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该报道提示秋水仙碱对过敏性紫癜可能有潜在疗效。2.2.7嗜酸性蜂窝织炎(EC)EC又名Wells综合征,是一种以复发性蜂窝织炎样水肿性红斑或风团样损害为特点的皮肤病,本病有自然消退的可能,但常常复发,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该病的一线疗法。近期有报道,当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时给予秋水仙碱(1.0~1.5mg/d)治疗[24-25],病人皮损完全消退,无药物副作用,且随访期内未复发。2.2.8面部肉芽肿(GC)GC是一种少见的嗜酸性血管炎,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的棕红色丘疹、斑块、结节,无任何系统表现。最常用的治疗为外用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26]。最近有文献报道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63岁GC病人,氨苯砜治疗有效,但因导致肝酶明显升高而停用,随即皮损复发,改用秋水仙碱(1mg/d)后皮损消退,随访16个月未复发。该报道提示秋水仙碱可能为治疗GC的有效药物,可在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或因副作用停用时尝试使用[27]。

       2.3免疫性大疱病

       2.3.1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GURCAND等[28]的综述显示,9例病人将秋水仙碱(0.5~2.0mg/d)作为治疗EBA的单一或辅助药物,所有病人均在约2个月时病情减轻,只有1例发生腹泻。近期ADACHI等[29]报道,当病人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如严重糖尿病)时采用秋水仙碱单药治疗(1.0mg/d)能明显控制病情,且观察期内无明显副作用。鉴于秋水仙碱价格低廉且较为安全,在常规治疗EBA疗效不佳时值得一试[28]。2.3.2黏膜类天疱疮(MMP)又名瘢痕性类天疱疮,该病主要侵犯眼结合膜等黏膜。有回顾性研究显示,在口服泼尼松龙后加用秋水仙碱的12例病人中,有5例病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效果不明显[30]。研究者认为,秋水仙碱是治疗MMP最有效的辅助药物,有助于减少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2.4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有回顾性分析研究证实,秋水仙碱(0.3~1.5mg/d)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CU)有潜在疗效,治疗后56%的病人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研究者认为秋水仙碱有助于减少病人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需要量[1,31]。有研究显示,传统治疗无效的9例CU病人应用秋水仙碱,有8例在治疗12周后获得完全缓解[32]。上述研究表明,在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CU疗效较差甚至无效时,秋水仙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2.5内分泌、代谢及营养性皮肤病

       2.5.1硬肿病本病少见,根据发病前是否有感染或糖尿病分为3型。有报道称,秋水仙碱联合低剂量、广谱UVA或PUVA可有效治疗硬肿病,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是秋水仙碱通过干扰胶原的转运和分泌而对胶原有抑制作用[33-34]。2.5.2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L)NL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皮肤病,针对其治疗尚无一致的观点。最近有文献报道,在其他药物及光疗法治疗NL无效后给予秋水仙碱1.0~1.5mg/d,待溃疡基本愈合后以1.0mg/d的剂量维持治疗,观察6个月病人未复发。秋水仙碱可能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对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而在NL中发挥作用,其治疗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35]。

       2.6其他

       2.6.1光线性角化病(AKs)AKs为长期日光暴晒引起的一种癌前皮肤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外用秋水仙碱乳霜或凝胶治疗AKs效果良好,常用药物浓度为5或10g/L[36]。有研究认为两种浓度的秋水仙碱疗效无差别,但低浓度的秋水仙碱在大面积使用时可能更为安全[37]。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外用秋水仙碱经皮吸收导致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但仍不建议在超过3%的皮肤上使用[37]。2.6.2化脓性汗腺炎(HS)该病为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顶泌汗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有研究显示,秋水仙碱(1.0mg/d)联合米诺环素(100mg/d)治疗HS在3个月内起效,20例病人均疼痛减轻、脓液减少,只有3例病人出现轻度恶心和腹泻[38]。但另一项研究则认为,秋水仙碱(1.5mg/d)对HS似乎并无确切的疗效[39]。故目前尚需要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2.6.3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RAS)本病以口腔黏膜反复发生疼痛性溃疡为特征,愈后不留瘢痕。秋水仙碱治疗RAS的常用剂量为0.5~2.0mg/d[40]。有研究结果显示,0.5mg/d的秋水仙碱与5.0mg/d的泼尼松龙疗效相当,但泼尼松龙副作用少于秋水仙碱[41]。2.6.4结节性红斑(EN)已证实秋水仙碱治疗EN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白塞病中[20-22,42]。国内有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碱(0.5mg/d)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对EN疗效明显,此两种药物联用疗效好、复发率低,且可减少秋水仙碱用量,避免其副作用[43]。也有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碱联合吲哚美辛治疗EN有效[44]。2.6.5色素性痒疹国外报道1例16岁经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该病病人,在应用秋水仙碱后症状减轻,遗留网状色素沉着,随访6个月未复发。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是色素性痒疹的发病机制之一,秋水仙碱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而发挥治疗作用。但秋水仙碱能否作为色素性痒疹的有效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探究[45]。2.6.6其他临床报道秋水仙碱治疗有效的其他皮肤疾病还包括银屑病、疱疹样皮炎、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环状肉芽肿、寻常痤疮、皮肤松弛症、淀粉样变性、皮肌炎、复发性多软骨炎等[1,7,46]。

       3药物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秋水仙碱的药物副作用与其剂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低剂量秋水仙碱很少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常见副作用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但症状通常是可逆的,在减少药物剂量或停用后可好转[4]。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肌病、周围神经病变、肝损害、休克、脱发、皮疹等[47]。长期口服秋水仙碱可能会造成骨髓抑制,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一般认为急性摄入0.5~0.8mg/kg的秋水仙碱是有毒的,超过0.8mg/kg通常可致命[5]。有因口服秋水仙碱7~26mg而死亡的案例报道。

       4结语

       秋水仙碱应用于临床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其绝对适应证是急性痛风及家族性地中海热,但基于其强大的抗炎活性,这种安全、廉价的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止上述两种疾病。虽然秋水仙碱目前未被批准或推荐用于皮肤病领域,但现有的证据表明其在多种皮肤病中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且安全性好,中小剂量应用时极少出现严重副作用。限制其应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目前大多数证据来自于病例报道,少数随机对照试验规模也较小,并且质量不佳。目前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阐明秋水仙碱在皮肤病中的有效性。作者认为,在本文综述的皮肤疾病中,若其他常规治疗失败或者有不可耐受的副作用时可以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且使用时应当严密控制药物剂量。

       作者:刘珂 陈官芝 王成波 袁飞飞 张嘉莉 马潇潇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仁创编译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