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标志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应用的相关论文一仁创编译转载

  • 2019.10.22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目的分析贫血标志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本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患者,为实验组,根据1:1原则,同期选择100例体检者,即对照组。在实验组患者中,入院24~48小时后,应对其进行超声心电图的检测,同时进行LVEDd(室舒张末期内径)和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的记录,观察血红蛋白指标,对照组同样进行此种检查,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血红蛋白检测发现,其数值为44.17~11.65g/L,血红蛋白平均水平(86.62±23.55)g/L。而在对照组中,经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9.49~15.26g/L,其平均水平(126.45±12.26)g/L。由此可见,实验组指标较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级别持续下降时,其血红蛋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血红蛋白的下降,其LVEDd持续增加,两者呈负相关状态(P<0.05);血红蛋白的下降,其LVEF也会随之降低,两者呈正相关状态(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将其作为衡量心理衰竭一种贫血标志物,对于抗心衰的治疗,需要加强贫血重视。

      [关键词]贫血标志物;慢性心力衰竭;血红蛋白

      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持续上升,使人力生命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在对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研究得出,其主要和心功能变化相关,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会直接造成心力衰竭的病死[1]。在本文研究中,选取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分析贫血标志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患者,为实验组,根据1:1原则,同期选择100例体检者,即对照组。在100例患者中,全部患者均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经过NYHA心功能评分,患者分级均在Ⅱ级标准以上,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高心病等,其中31例患者为NYHA-Ⅱ级,36例患者为NYHA-Ⅲ级,33例患者为NYHA-Ⅳ级。女性患者为47例,男性患者为53例,患者平均年龄64.5岁。在对照组中,均未出现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经过临床检查未患有心脏病,两组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1.2方法在观察组患者中,入院24~48小时后,需要展开超声心电图的检查,对LVEDd和LVEF进行记录,同时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超过120g/L,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超过110g/L[2]。而对照组同样展开此项检查,观察血红蛋白指标,分析两组检查的差异,不同病情程度下,患者LVEDd、LVEF是否和血红蛋白存在直接联系[3]。1.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后,通过此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红蛋白指标比较在实验组中,患者经过血红蛋白检测发现,其数值为44.17~11.65g/L,血红蛋白平均水平(86.62±23.55)g/L。而在对照组中,经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9.49~15.26g/L,其平均水平(126.45±12.26)g/L。由此可见,实验组指标较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5.002,P<0.05)。2.2两组NTH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在进行血红蛋白和LVEDd、LVEF对比时,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心功能级别持续下降时,其血红蛋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血红蛋白的下降,其LVEDd持续增加,两者呈现负相关状态(P<0.05)。与此同时,血红蛋白的下降,其LVEF也会随之降低,两者呈现正相关状态(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对于心理衰竭患者来讲,因其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具有特异性,受各项指标持续升高影响,向患者予以常规检查,例如:心电图或X线胸片等,很难实现疾病准确诊断,如果情况比较特殊,则无法进行心脏超声的检查,因此,和其他疾病进行比较发现,心理衰竭临床诊断难度较高,特别是心理衰竭早期阶段,使其临床诊断缺少较高准确性[4-5]。近几年,经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其血红蛋白指标会随之持续下降,同时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本文研究过程,在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可知,其血红蛋白水平(86.62±23.55)g/L,其指标比对照组低,即(126.45±12.26)g/L,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利用血红蛋白检测,能够对患者心功能状况进行初步诊断。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过程,经过分析血红蛋白的下降原因发现,其主要包括:①因体循环的淤血症状,使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发生变化,最终对红细胞代谢造成间接影响,例如:造血营养吸收等;②预防阿司匹林的应用发生胃肠道出血症状,对于此种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可以达到避免发生失血性贫血的作用;③慢性心理衰竭患者极易出现蛋白尿,导致EPO的转化蛋白通过尿液消失。在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时,血液的携氧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极易造成全身组织或器官缺氧等症状,最终导致患者心脏负荷持续加重,从而对肾功能造成损害。所以,血红蛋白和慢性心理衰竭患者临床诊断、治疗存在直接联系,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准。综上所述,血红蛋白浓度通常是衡量LVEDd、LVEF变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相关,应将其作为贫血性标志物。另外,因血红蛋白的下降,属于心衰预后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抗心衰的治疗时,需要加强贫血重视,通过EPO的运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予以改善,在调整患者心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使其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确保患者可以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韦杨,秦俭.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3):285-288.

      [2]邢玉龙,史云桃,邢建东.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的关系及临床干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23(5):602-605.

      [3]郑利利,郭潋.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9):103-105.

      [4]陈小玲,吴新华,陈章荣,等.云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6):71-74.

      [5]柳学,李志莲,曾文新,等.蛋白尿对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危重事件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0):2404-2409.

      作者:沙敏 姜桂环 孙巧梅 王林跃 雷世玉 单位:冠县人民医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仁创编译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