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现状及防治对策的相关论文一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目的:寻求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现状、原因和防治措施予以深入探讨。结果: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对其身心以及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危害巨大。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缘于家庭、学校教育对于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其对艾滋病防控的“知行分离”和“混乱社交圈”向校园的渗透,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健全学校教育,完善社会教育,倡导艾滋病防控的知行合一。结论:防治大学生感染艾滋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防治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以下简称HIV)数量触目惊心。201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数据称,近十年来,全球15~19岁青少年中,每小时有26例新感染HIV病例[1]。2015年,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11~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HIV感染者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2014年,全国15~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2015年1~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HIV,65%的学生感染HIV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2]。本文从解读大学生感染HIV的现状着手,分析其严重的危害性,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感染HIV的防治对策。
1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现状
实证数据不断表明,在我国,大学生已成为HI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3],逐渐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其一,数量增长快。2015年8月,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关于中国青年艾滋病疫情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感染HIV的大学生逐年增多,增长幅度接近30%甚至50%[4]。在2014年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青年学生和50岁以上老年人是发展最快的两大群体[5]。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9152例,学生HIV感染者报告数量超过百人省份的有15个,在2013年为5个,每年有几千青年学生新感染HIV[6]。各省的统计数据亦表明大学生感染HIV数量剧增。湖南省卫计委2015年11月发布数据称,大学生感染上升趋势明显,湖南省2007年报告大学生HIV感染者4例,但至2015年累计报告达536例(2014年新增138例,2015年新增154例)[7]。河北省在新增报告的HIV感染者中,青年学生所占比例亦呈明显上升趋势[8]。2015年广西桂林市艾滋病疫情简报显示,2015年新增的HIV病例中,20~49岁青壮年占43.5%,青年大学生感染数量较去年相比增加20%[9]。江苏省疾控中心调研显示,在新增HIV感染者中,在校大学生占5.22%,达140多人[10]。青年大学生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其二,感染对象多为男性。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报告的现存活的9152例15~24岁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HIV/AIDS人员)中,男性占据82%,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在性别方面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1∶1[11]。湖南省自2007年以来,新增青少年学生HIV感染者上升较快,主体是男性,占90%以上[12]。其三,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健教授在2015年11月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的“2015年世界艾滋病加爱减艾”活动中谈到,2015年新增大学生HIV感染者中,94.3%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13]。性传播已成为大学生感染HIV的主要方式。其四,传播途径主要是男性同性性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当中,2008至2010年,男性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为59%~67%,2014至2015年10月为82%。湖南省大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占69.6%,其次是异性性传播,占27.5%[14]。男男同性性传播增加明显。
2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危害
大学生感染HIV后,对其身体、经济、心理以及受教育权、就业权等权利的危害巨大。艾滋病潜伏期长达8~10年,许多HIV感染者毕业多年后才进入发病期,因此,大学生感染HIV后除免疫力下降外,暂不会对其身体造成显著伤害,但一旦发病,其危害难以逆转。首先,虽然法律针对HIV/AIDS人员有免费检测和供药政策,但在其后期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却需要花费巨额费用,鉴于我国至今没有针对特困人群的社会救助机制,所以,HIV/AIDS人员和其家庭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其次,感染HIV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艾滋病不可治愈,一旦查出HIV,大学生心理压力极大;实证调研表明,与其他HIV/AIDS人员相比,大学生群体更害怕暴露病情[15]。感染HIV的大学生将受到来自同学、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使得原本学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处境雪上加霜,导致许多感染HIV的学生都有自杀倾向。再次,感染HIV使得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受到损害。基于不想交叉感染的考虑和生源有可能减少的压力,教育机构拒收感染HIV的学生。即使在校期间感染,学校也会将其劝退。2014年6月,国内首例大学生因感染HIV被劝退行政诉讼案件于天津市东丽区法院二审审理终结,判决被告———天津某著名大学撤销为原告颁发的肄业证书,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该案的胜诉极大维护了我国大学生HIV/AIDS人员的受教育权,但该案终审“没有支持原告恢复学籍的诉讼请求”。最后,感染HIV亦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就业权,导致就业面狭窄、工作起步低。根据我国法律,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包括HIV检测,明确禁止录用HIV感染者,事业单位、国企等均参照公务员录用标准,导致很多HIV感染者被拒之门外。这一录用标准限制了大学生HIV/AIDS人员的就业面,很多人只能从底层做起[16]。大学生HIV/AIDS人员在就业中遭歧视实例频发,维权举步维艰。从2010年安庆发生的“中国艾滋病歧视第一案”至今,已有多起HIV/AIDS人员就业歧视诉讼案件,2013年江西小齐就业维权案是我国首例大学生HIV/AIDS人员最终胜诉并获赔偿的案件[17],2016年贵州李成艾滋病就业歧视案获赔9800元[18],但其他案件均以败诉告终。
3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原因
3.1家庭教育贫乏
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性知识和性教育如同雷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避而不谈,认为长大后自然会知道,而学校教育更是浅尝辄止,所以,正确、系统而全面的性知识和性意识在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异常缺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迎华博士2015年实证调研22个高校后发现,38.9%的大学生难以从父母处获得相关指导,分别有38.6%、38.9%和35%的学生报告很少从父母处学习到“性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性道德教育”[19]。学生主要从娱乐、影视和书刊、网络中等获取性知识,其不敢名正言顺地阅读和寻找有关性健康方面的正规书籍,而是小心翼翼地从影视资料、网络和书籍中接触相关内容,但通过这种非正规渠道难以获得系统、科学的性知识,导致对性的误导和迷信,负面影响很大。
3.2学校教育缺失
2015年,一份由“蛋蛋网”发布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性行为调查报告引发广泛关注,这份包含976份有效样本的调查显示,仅30.74%的学生接受过学校正规的性教育[20],而包含2302份有效样本的2016年调查显示这一比例为27.41%[21],全国只有北大、首师大、北师大、成都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30多所大学开设了性教育课程。虽然开设性教育课程,但教育内容滞后,仅局限于传播途径和预防方面;宣传教育形式枯燥,仅通过报刊栏、书籍等途径;宣传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完善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控的“知行分离”。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部分大学生交友观念开放,对艾滋病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正确防护和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不强,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性行为。2013年一份针对青岛某大学1260名大一至研三学生的艾滋病调研显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1.80%,但对艾滋病传播、防控及安全套正确使用等知识了解不全面,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和自身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22]。2014年一份针对合肥市大学生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4.0%,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64.9%,性行为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待艾滋病的自身行为控制存在差异[23]。2015年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云南曲靖市在校青年学生进行的调研亦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首次性行为年龄为(17.53±2.16)岁,安全套使用率仅为31.67%[24]。总之,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控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不懂得将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中所学的艾滋病知识转化,不懂得在性行为中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3.3“混乱社交圈”向校园渗透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同性恋群体包容度的提高以及荷兰、西班牙、德国等国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同性相恋已成为婚恋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思想与性行为最为活跃的人群,接受新事物快、易冲动,因此,同性恋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增加速度极快,容易发生感染HIV的危险[25]。如前所述,“男同”性行为是导致大学生群体感染HIV的主要原因。一部分男学生把“男同”当时尚,在“诱导”下尝试同性恋,更有甚者,涉足男男性行为。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和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我国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型艾滋病健康教育尚未普及[26],正确、专业性教育的相对缺乏和对性伴侣的盲目信任,使尝试性行为的大学生往往不采取保护措施,造成HIV和相关性病的传播。另根据辽宁省2011年对全省高等院校学生的调研表明,约1/4的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可程度已高达80%,且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7]。总之,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和同性性行为以及从众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滞后导致大学生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被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致使社会上的HIV开始向高校渗透。
4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防治对策
防治大学生感染HIV,需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多维教育互动,形成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健康教育模式。
4.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防治大学生感染HIV意义重大。性教育是连续、系统的教育,若儿童早期能够以先入为主的形式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其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变化。因此,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父母应把性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讲故事、看图书、画报、影视等形式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启发孩子对生殖产生自然的认识,继而追问生命的本质。对孩子提出的生殖以及性方面的疑问,父母应该用孩子可以接受、理解的言语和形式合理解答;教导孩子注意保持自体清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告之其艾滋病、未成年人怀孕、童年性骚扰等性的消极面,以告诫孩子,保护自身。
4.2健全学校教育
针对学生群体艾滋病防控的“知行分离”现象,应建立一套从小学到大学完备的性教育体系。小学学习男女性别差异等基本性知识,中学学习异性如何交往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普遍的性教育,大学从各方面建立、健全有个体差异的咨询体系。以开学第一课、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课程设置开展不同形式的艾滋病性教育,系统、全面地介绍性生理、性保健、性伦理和恋爱情感与性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冲动,并把自己的性行为控制在道德和婚姻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除此以外,高校应以新入学的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人群,开展多渠道的艾滋病宣传活动,如艾滋病防治的专题栏目、专题讲座、专家在线咨询等,将艾滋病反歧视教育融入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中[28]。美国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表明,短期的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提升大学生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和正向态度[29];在我国,实证研究亦表明,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显著[30]。重视艾滋病同伴教育,提高大学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比例,在校园中安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通过正确、高效的校园健康干预,化解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重视政府在健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重要引领作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为遏制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中的蔓延,两部委将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卫计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学生艾滋病疫情,共同分析疫情原因,制定防控对策,这一举措必定有助于强化针对艾滋病的学校教育。
4.3完善社会教育
正面、积极的社会宣传对于防治大学生感染HIV至关重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方式加强防治宣传,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移动通讯等宣传作用,针对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的特点,强化全社会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对高危人群予以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普及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范围、感染后果等加深民众对艾滋病的认识。2005年中央电视台曾举办大型艾滋病防治公益晚会———《中国的温暖》,对全国上亿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之,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作用,提高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培养其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知行合一,防治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唐义红 李艳霞 王小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仁创编译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