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中低技术企业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仁创编译转载

  • 2021.03.15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摘要:以传统产业中的低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全产业链共同提升为基本出发点,分“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产业链全面升级”两个阶段论述了中低技术企业的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对中低技术企业进行二阶段协同创新的推进提供了理论参照。

  关键词:中低技术企业;开放式协同创新;技术资源整合

  1问题提出

  科技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有R&D活动企业占总量的23%,平均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为0.94%〔1〕,表明我国进行高强度R&D活动的企业是少数,而进行低R&D强度与非R&D创新的非研发密集型企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最主要主体。从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与理论研究来看,有关高R&D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问题备受关注,但数量上占绝对地位、以非R&D创新为核心的中低技术企业(MediumandLowTech-nologyEnterprises,MLTE)创新研究则略显不足。OECD发布的《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与《弗拉斯卡蒂手册》指出:“创新包括R&D与非R&D活动两个部分,R&D强度<3%的产业属于中低技术产业”,与注重“三新(新材料、新功能、新理念)”的R&D活动相比,非R&D活动则更注重以降低成本与市场占有率的工艺创新、组织结构优化、市场模式革新,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大量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和低技术企业(通常为纺织、金属品制造、橡胶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除进行少量自行研发外,通过采取研发项目外包、技术并购、已有先进产品解构反求再创新等非研发策略,同样能够获得惊人的成就,成为“隐形冠军”〔2,3〕。因此,强化中低技术企业创新问题研究,对助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中国制造2025”计划稳步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中低技术企业创新问题研究,应注重两方面内容:

  1.1技术创新的不可或缺

  从短期看MLTE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非R&D创新(尤其是降低成本与提高消费者需求满足能力的工艺创新、组织流程再造、商业模式革新)来驱动,但这并不能忽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为专利购买、技术并购、先进产品解构基础上的反求模仿及参数微改进、生产工艺改进等创新虽然不属于研发创新,但仍处于技术创新框架之内。

  1.2开放式创新协同系统的建立

  全球竞争视域下企业竞争已演变成“产业(区域)集群”之间的竞争,任何一家企业均不可能依靠单打独斗获得持久优势,成功的创新一定建立在强大的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之上,这是现代企业创新范式实现“封闭→开放”转变的核心驱动力,这就需要MLTE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从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视角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协同创新。本文提出两个问题:①在初始阶段,中低技术企业进行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时应关注哪些问题,在文化、组织、技术、管理以及资源分配上要构建怎样的协同机制;②在中低技术企业成为产业链领军企业后,构建怎样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全价值链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进行基于二阶段的中低技术企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开放式创新下中低技术企业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面临的任务

  2.1技术需求识别与获取方式

  根据超边际分析理论(InframarginalAnalysis,IA),资源分配要以边际生产力最大为准则,选择不同的模式所带来的多个局部最优解中的最大者,代表最佳模式〔4〕,因研发、人力、资金等各资源的客观约束,企业必须选择最佳模式,从产品创新所需的技术组合需求看,企业面临两个任务:①决定哪些技术种类需要从外获取(或自行研发);②技术从外获取的方式选择,是采取跟随改进(通过反求工程对行业领先者的先进产品进行破译后再改进)、联合研发、技术并购(直接购买产权与研发团队)。显然,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就形成了多种模式及对应的角点解(创新预期收益),通过比较后为企业确定内部资源分配与后续谈判内容提供了依据。

  2.2合作时机确定与目标合作对象搜寻

  过去大量“产学研”合作低效与“技术并购”失败案例说明,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合作者至关重要,合适的时机是指当合作提出企业自身已在某项技术、工艺或市场开拓上取得了关键突破,正如A-U模型所阐述的那样:“产品(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以主导设计时间为节点,呈现此消彼长关系”〔5〕,含义在于企业必须在工艺、商业模式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后,才能反求研发创新,对外寻求技术支持是为了实现创新发展的“涡轮增压”,而绝非在主营业务市场上突破乏力时的“救命稻草”;在合作对象选择上,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获取所需技术的核心在于技术供给方的匹配与后续融合能力。

  2.3知识协同与负面效应规避

  已有众多研究开始关注创新协同中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协调———“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共同研发的新技术如何改善现有产品结构与业绩”以及相伴的“合作主体(主要是机构)间知识传播、接受与共同再创新的意愿与协调策略”、“将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知识吸收能力)”〔6,7〕,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在新竞争态势下,新技术引入与共同研发中的“边际成本改动效应”同样成为影响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因为对于很多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的企业而言,新技术获取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比如为了开拓新的顾客群以分散经营风险,但这就要求对现有生产工艺、原材料、乃至营销渠道进行重塑,相比于新技术使用前,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原材料、工艺、促销成本增量将会大大提高,尽管新产品确实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但如果销量利润难以弥补成本上升,加之合作对象对这一问题改善之意薄弱或缺乏足够能力,会造成企业财务指标劣化,所以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技术甄别、吸收,更要注重其是否对目前工艺、材料的成本以及经营绩效形成短期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哪些手段进行消减和规避。

  3中低技术企业二阶段开放技术协同创新机制

  3.1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阶段的MLTE协同创新机制

  3.1.1资源分配协同MLTE在资源整合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内部资源的分配协调,从企业层面看,由于MLTE的核心生存优势在于过程创新(工艺改进),所以渐进式创新往往被决策者所青睐,但出于对市场动态适应性的需求不为行业所淘汰,掌握并运用新技术进行产品生产势在必行,这就导致资源分配层面的协同问题:①外部获取与内部技术创新的平衡问题,过于强调内部研发,将增加内部创新压力与风险,并且可能错失跟随先进技术进入新市场的机会,过于强调外部获取,则容易在发展方向上为外部所主导,沦为其他企业的附属制造基地;②内部技术创新中的探索式研发与渐进式改良间的平衡,一般来说,进入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式设计,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要远远高于在细枝末节基础上的原有产品功能、外观改进,而决策依据则应当由市场与企业战略方向来决定,MLTE资源分配协同决策应建立在内部资源和战略目标分析基础上,确定技术获取目标,并实现现有竞争力保持、外部适应性与柔性、追求卓越间的平衡。图1低技术企业(MLTE)二阶段协同创新机制3.1.2技术共性与整合协同MLTE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获取的技术支持,需要追求异质性、互补性的基本准则,技术引进与并购中,外援技术需要与企业原有技术具有一定共性,否则不利于MLTE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可轻易通过比较,找出现有产品在基础设计参数的差距,从而将差异化知识嫁接到内部研发项目上,助推企业内部自主产权的形成,这里就涉及到共性程度高低的问题,共性程度过高,则差异化知识被挖掘的空间有限,技术引进与协同创新意义不足,共性程度过低,则合作创新则容易演变成“师带徒”,MLTE将一直处于学习之中,或者干脆“拿来主义”,不利于内部外技术创新进程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共性程度低、且新颖前沿的技术往往对企业现有生产线与工艺标准形成很大冲击,不利于在短期内降低产品(服务)提供的边际成本,从而加重企业财务负担。以上论述说明,MLTE在与其他创新组织的协同中,要尤其注重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共性程度高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技术更侧重于突破式创新,与企业自有技术共性程度较低,而源自行业内先导企业的技术往往多以市场为导向,与MLTE自有技术共性程度较高,要在合作者及技术类型的选择上既要注重技术能力提升与规避负面风险的平衡与协调,也要充分注重后期的技术整合能力。3.1.3组织协同组织协同旨在增进MLTE与其他创新机构协同创新中的互信、互利感,以促进主观层面管理者、技术人员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将创意共享、知识溢出与合创能力最优化。本质上看,技术优势机构与MLTE的技术合作属于商业行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其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合作的初衷是获得经济收益、本企业技术工艺与商业模式知识的反向溢出,在跨组织创新协调机制中,互信互利不仅仅是口号上的,更需要采用规则、流程进行保证,包括:①定期召开协作组织技术人员交流会、开设“高管热线”与诉求意见反馈信息平台,使每一个创新主体都能够及时的反映诉求;②创新激励机制,采用技术入股、共同享有新技术专利申请与所有权、适当分享排他性市场与工艺信息等等,强化合作者的共同命运感、提升其知识交流与共创的意愿,在共研新产品收益的分配上,按照市场实际收益和基于项目包分解原理公平确定各方收益分配;③推行“一厂多制”和事业部制,“一厂多制”是指MLTE与其他机构采用横向连接的方式,依据自身在工艺与商业模式上的优势,实现自身技术溢出,从而换取外部技术的引入,事业部制是指将原有内部独立研发部门人员以技术合作项目为导向重新分配,实现以项目为基础内外部技术人员正式合作组织。3.1.4战略与文化协同为克服各组织战略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知识融合问题,MLTE需要从自身入手形成全新的创新文化,以对合作者进行感召:①产业报国精神的形成。MLTE在技术搜寻、合作对象选择、共同创新中,一定要本着“摆脱低端锁定”、“振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理念,使合作者认识到合作研发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促使公立科研机构与行业内技术先导企业的共同感和使命感;②加强精神文化宣传。通过厂报、社区标语张贴与活动组织、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本企业致力于带动区域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决心,从而实现更广阔范围内的创新主体来主动寻求合作,既扩大了合作者的可选范围,也从源头上增进了目标一致感,加深相互学习、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力;③倡导包容性文化协调机制。MLTE对外界资源进行整合和开放式创新中,必须认识到不同组织异质性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在协同创新中要懂得从合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知识整合、新技术共创中尊重对方的价值逻辑与诉求,当存在不一致观点与做法时,要本着包容理念对观点与行为冲突进行化解。

  3.2产业链全面升级阶段的MLTE协同创新机制

  如图1下半部分所示,MLTE转型升级后,作为领军企业,需要对整体产业的竞争力作出评估,明确终端产品以及产业链中各环节中间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并依据自身技术、工艺、产品、品牌、商业模式的优势,通过技术标准统一化、研发技术需求与标准外溢、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模式向其他链点的扩散,带动产业链升级。具体包括:①产业链技术标准协同。以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方案为基准,指导上游供应商原材料设计、相应生产设备与工装技术架构、下游制造商的技术集成标准统一化,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核心统一化与终端产品的核心品质;②产业链产品标准协同。全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开发并签署《产品质量标准说明书》,明确每一环节企业的中间产出品在规格、质量参数、降低成本上应当作出的努力,当某一环节出现瓶颈时,上下游企业应本着命运共同体原则无偿进行技术、场地、设备力量的支持,帮助瓶颈节点企业进行改善,例如Intel在设计新版本CPU时,以技术方案为标准组织上游设备商、材料商同时研发,并授权电脑企业开发装载新一代CPU的电脑整机〔7〕;③品牌整合与共创。参与创新的企事业集群共同打造集体品牌,如区域性的“中国制造”或行业性的“中国高铁”等地标性品牌。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促使价值链上所有环节都生产最优产品;④商业模式整体再造。以领军企业的市场创意为纽带,在价值链上组织起别具特色的有利于创新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目的是以全链条的群体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夺取市场的控制权。如,苹果公司为销售iPhone智能手机就组织起手机专卖、电信运营、互联网信息服务商在内的排他性的iPhone商业联盟。

  4总结

  本文以传统产业中的低技术企业(MLTE)转型升级并带动全产业链共同提升为基本出发点,分“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产业链全面升级”两个阶段论述了中低技术企业的开放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在第一阶段,MLTE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非R&D活动的过程创新,但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仍然不能被忽视,需要认真审视技术创新中的资源分配、合作者的选择以及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创新中所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规避,要建立起科学的资源分配协调机制、技术整合机制、组织管理协调机制、战略文化协调机制,可以认为,本文为转型升级中的传统低技术企业指明了开放协作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问题及解决策略;在第二阶段,MLTE成长形成的领军企业,需要通过技术与产品标准协同、品牌整合与共创、商业模式整体再造,切实担负起产业链全面提升、摆脱低端锁定的任务。这一过程中,仅依靠产业组织力量难以顺利达成目标,需要政府部门作出以下协调:①以科技成果市场化大力推进为契机,改革以往地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碎片化、分割化的态势,将区域内技术实力强的创新机构与在工艺、市场上作出重要突破的低技术企业连接起来进行协同创新,识别并确定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价值核心),为产业链整体升级提供基点;②在财政、税收、产学研支持上加大力度,针对整体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企业、价值节点)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创业的形式与薄弱环节部门建立联合技术研发机构,对运行状态良好、取得一定成绩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及相关企业给予奖励、补贴与税收优惠;③创新系统集成方式,政府可以选择产业链中综合实力较强的成长性MLTE企业作为总产业链终端项目承包主体,根据其技术与产品标准进行全产业链综合技术体系设计,再由承包主体向产业链中其他企业发包,最后实现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1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OliverSom,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M〕.工业4.0研究院,译.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16.

  〔3〕郑刚,刘仿,徐峰,等.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

  〔4〕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UtterbackJ.M.Masteringthedynamicsofinnovation〔M〕.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

  〔6〕WESTJ,GALLAGHERS.Challengesofopeninnova-tion:theparadoxoffirminvestmentinopen-sourcesoftware〔J〕.R&DManagement,2006,36(3):319-331.

  〔7〕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03).

  作者:何宜庆 张艺 单位: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