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煤炭资源勘探地震资料成果研究》-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摘要:河南省自2004年开展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以来,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地震资料在利用和管理上还存在纸质资料老化、电子资料丢失率增加等问题。介绍了地震资料集成系统可实现地震资料成果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管理。
关键词:地震资料;数据库;成果集成
1地震资料成果集成的意义
1.1资料分散,不便于管理和使用
河南省财政基金项目的地震勘探资料,大多都保存在施工单位手中,资料分散凌乱,这种分散的“数据存储”不便于管理使用。通过建立全省完整的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地震成果数据库,使地震成果数据得到有效保存,便于对以往地震资料进行管理、查询和使用,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1.2对整体构造形态认识不清,缺乏整体认识
目前地震对构造形态的解释,大都局限于对单个煤田的解释,缺乏全省构造整体认识和整体观念,通过对全省煤田地震勘探进行统一解释,建立全省地震成果和全省构造“一张图”,能够提高对河南省含煤地层和构造的整体性认识,可指导下一步找煤或其它地质工作。
1.3不便于共享和研究成果的反复利用
地质研究中,各类大量的地震数据仍然靠人工收集、汇总、整理和录入,工作量大,效率低,重复多,占用研究周期长。地震成果数据得不到有效保存和后续的应用,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制约地质研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以往地震勘探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全省地震资料的“大数据”,为政府规划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找矿或者煤矿开采提供依据。
2地震资料成果集成方法
煤田地震资料成果集成分为五个阶段,主要技术路线为基础资料搜集与建库→资料再处理与解释试验→批量再处理→批量再解释→解释成果数据建库。即先系统搜集设计划定的各大煤田的主要项目已有地震、钻孔、测井等资料,建立已有基础成果资料数据库,而后通过对各个目标区内的代表性资料进行再处理解释试验,进行效果对比分析,建立一套最佳处理流程及解释方案。依据试验确定方案,进行全区批量处理解释,建立全省地震成果和全省构造“一张图”。为其他地质勘查工作布署提供地质依据。最后对收集到的地震原始资料和处理解释成果建立数据库,以便实现对地震解释成果的快速查询及综合分析应用。
3地震资料成果集成数据库
3.1数据库模块
数据库项目分“一库、一图、一中心”三个模块,三者分别开发,又相互联系。一库为开发一个数据库,存放地震勘探项目基本信息与数据;一图为全省地震勘探成果在一张图上集中显示出来;一中心为显示中心,所有项目的地震时间剖面、三维数据体都可随时显示出来,只要平面上一点任意位置,就能显示本处的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1)地震数据库。主要存放:项目名称、编号、面积、物理点、测线长度、测线坐标、施工单位、勘查单位、钻孔等信息。(2)平面图。根据查询的数据库结果,可随时显示工区在平面上的位置、测线位置及煤层底板形态及构造等。同样,根据显示信息,可查询该区相关数据库信息。(3)显示中心。根据查询的数据库结果,可随时显示工区地震时间剖面、地质剖面情况,还可三维显示。根据地震勘探数据的特点,常用的信息按结构化数据库,如项目名称、编号、面积、物理点、测线长度、测线坐标、施工单位、勘查单位、钻孔等。对于其它如地震报告、纸制剖面、叠加剖面、钻孔柱图等非结构化的信息以文件方式存入数据库。见表1。
3.2地震数据库管理
地震资料管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和地震项目管理两个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都包括相关信息的创建、导入、编辑、删除等功能。见图2。图形浏览查询模块提供图形和属性数据的互查功能,如可以通过测区范围、测线信息、炮点信息等图形数据查询对应的项目信息,也可以切换到项目信息管理模块查看详细的项目信息并根据需求进行对应附件的下载等。提供通过在搜索框中输入相应属性信息,快速定位到对应图形信息的功能。另外,该模块提供地图的放大、缩小、平移、测距、测面积、统计、全图显示、图层控制、比例尺及经纬度坐标的实时显示等辅助功能。见图3。
4结论
运用信息集成、互联网、数据仓库、图形图像处理、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开展地震成果数据建库、数据共享技术研究,开发了一套地震成果海量数据及地质数据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可视化应用系统。该系统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数据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支持环境,满足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管理者等不同层次的用户,能够实现地震资料成果数据科学高效管理。间的地表变形数据,结果显示冯家庄村范围内没有明显的沉降漏斗区域,与计算得出的沉降区域基本一致。(2)通过图像处理得到邓家庄附近地表变形较为严重,沉降深度大约在2~3m,采用《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钎探规范》移动变形计算方法与公式,得出结果与D-InSAR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5结论
(1)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在山西省柳林县冯家庄村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实践,说明该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时效性强,可以获得更高的形变范围和形变精度,为预测因采煤而引起地表沉降有着积极的意义。(2)从图像获取的信息和通过计算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利用D-InSAR技术数据获取地表变形是可行和准确的,完全可以获取地面的沉降信息,而且不必建立变形监测网,这有利于克服传统矿区工作面需要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网和埋点存在困难区域的形变监测。(3)D-InSAR测量技术具有连续空间覆盖能力、高度自动化和高精度的特点,为监测一定时期内的矿区地表变形量,及时掌握矿区地表变形规律创造了条件。
作者:段守军 王好龙 李武斐 邹起阳 李超超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河南省地质物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