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发展特征》-仁创编译转载

  • 2020.10.09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摘要:政务新媒体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打造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是提升地震部门官方微博和微信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探索。本文对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发展成效、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成效;特征

  一、引言

  据《2019年地震年报》介绍,2019年全球共发生119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9次为7级以上地震,级别最大的地震为5月26日秘鲁北部发生的7.8级地震。2019年地震灾害造成我国19人死亡、427人受伤。由此可见,世界各地地震灾害频发,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社会公众对地震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众的关注度更是会陡然增高。2018年8月13日1时44分,在云南玉溪市通海县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迅速在“两微一端”等平台发布震情信息等报道累计146篇(条),累计阅读量达1000余万人次[1],使公众及时获取了有关此次地震的第一手资料,缓解了舆论恐慌情绪,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为此次地震事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由此来看,政务新媒体在地震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优势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整体网民的76.8%。[2]。截至2019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达到了17.99万个,微博成为了政府和群众沟通的重要平台[3]。因此,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应调整宣传策略,快速精准地发布地震信息,满足民意需求,遏制地震谣言的传播。但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尚存在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研究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借鉴。

  二、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现状分析

  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以及自行开发建设的移动客户端等[4]。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务新媒体遍地开花,数量呈急速上升的趋势,种类不断增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形式层出不穷,结合自身优势在不同领域引导舆论,为人民群众答疑释惑,不断满足社会诉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第一次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系统性要求,经过调整,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加规范、健康的态势。作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发声窗口,政务新媒体正在承担公开信息、沟通群众、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并积极探索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地震系统政务微博现状分析

  据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微博月活跃人数增至4.62亿,日活跃人数增至2亿[5]。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地震系统政务微博要积极运用微博载体,畅通传播渠道,覆盖全网微博用户,实现地震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公开透明地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地服务社会。以新浪微博为统计对象,截至2020年6月,全国共有37个省级地震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率达80.4%,较2018年3月的70.2%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微博在第一时间传播地震参数信息、震情信息、地震科普常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2019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发布了3000多条微博,累计阅读量超过了27亿,网友点赞超过300万,阅读量和互动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并获得了“微博十年特别贡献·先锋”奖,该奖项也是全国政务微博的最高荣誉。相较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巨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个别省级地震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官方微博却存在未开通政务微博或长时间未更新微博的现象,如贵州省地震局尚未开通新浪微博账号、黑龙江省地震局微博更新周期较长,上述现象给地震系统政务微博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消极影响。据调查显示,2019年,除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疆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台网呈现出较高的传播力、服务力、互动力和认同度外,其他地震系统政务微博账号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5]。(如表1所示)

  (二)地震系统政务微信现状研究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各省级地震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共开设官方微信账号38个,开通率达82.6%,较2018年3月的76.5%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地震系统官方微信账号,如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地震三点通、山东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震知卓见等,发布内容以震情信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宣传及应急活动为主,向社会公众客观、真实地展示地震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截至目前,已诞生了多篇传播力强、阅读量大的优秀文章,如2017年6月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期间,由地震三点通发布的《科技大会|H5:地震科技亮点这集齐了!》,阅读量高达5360;2018年2月5日,中国地震台网携手花椒直播,强势推出“百万赢家”地震科普专场,号召网友一起学习地震知识的同时,共同瓜分100万奖金,这一活动得到了震知卓见、陕西地震信息等地震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强势宣传,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传播的热潮,深受地震系统内外广大受众的关注;2019年8月15日,在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发生了1.2级地震,震后第一时间,安徽省地震局在微信平台发布了《关于金寨地震,省地震局告诉你别太担心了》一文,一小时内阅读量就达到了1772,及时有效地为当地群众答疑释惑,正确引导了舆论走向。与此同时,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仍存在文章更新停滞、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老旧、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等问题。因此,提升地震系统官方微信整体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对外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官方微信的日常运维和管理。

  三、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发展成效

  (一)地震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初具规模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地震部门的政务服务和科普宣传工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提升,由此地震系统新媒体的建设也按下了快速键。2009年新浪网推出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在我国兴起。2012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地震三点通、河北省地震局、新疆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等地震系统官方微博账户相继开通,经过8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开通率已达80.4%,微博宣传矩阵初具规模。2018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召开,新媒体特别是地震系统微博矩阵积极报道,采用图解新闻系列、视频微直播等多种迎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会议的新闻宣传,以中国国际救援队为龙头,北京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鲁震快讯等地震系统的众多官方微博全方位发声,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传播力。据统计,关于2018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全网检索相关信息1043条,其中微博502条(48.1%),中国国际救援队微博对本次大会进行直播,浏览直播人次达到了138.4万。会议新闻宣传微博矩阵的单条相关报道微博影响受众最高为914.6万人。由此可见,地震系统规模性的传播模式为会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于2011年推出,现已渐渐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随着微信用户的不断攀升,地震系统官方微信账号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开通率达82.6%。与微博不同,微信的功能拓展性、即时通信性等更强,因此微信已成为地震部门拓展宣传渠道的重要平台。2018年5月12日,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地震局在成都举办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此次活动引起了媒体广泛报道与社会关注,截至2018年5月18日,全网检索相关信息5494条,其中微信公众号文章多达990篇。会议期间,四川省地震局微信公众号转发应急管理部新闻《黄明王玉普:广泛深入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山西省地震局、青海地震局、河南省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等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新华社“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的新闻,阅读量均破千。地震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矩阵式传播,使得会议期间未产生负面舆情,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价值显著,行业权威彰显

  当前,地震系统新媒体已初具传播价值,个别官方新媒体账号已具备自身传播影响力优势。如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其于2012年5月28日开始正式运行,通过自动发布最新地震消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科普地震知识,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大大改善了地震系统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收获了920多万粉丝的关注和支持。2018年2月12日18时31分,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发生4.3级地震,地震发生后3分钟,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于18时34分完成了消息推送,截至次日12时,单条微博阅读量达到4415万,累计互动近16万人次,及时安抚了网友的焦虑情绪,为关心此次地震事件的网友答疑释惑[5]。与此同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合作媒体也实时跟进转载,包括新华社客户端、一点资讯、今日头条、微博、腾讯新闻等,其中央视新闻网客户端进行了全网推送,触达用户达7200万,覆盖网民近1亿人[6]。可见,地震系统新媒体已呈现行业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态势,为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可忽视。

  (三)传播面广,信息双向互动性较强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在震后两分钟即向社会发布有关此次地震的震情信息,其中包括地震人口热力图、震中分布图等[6]。8月8日当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地震速报参数和相关图件被人民网、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转发,使得地震部门的权威消息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及时稳定了社会情绪,最大限度地遏止了地震谣言的传播。从8月8日21时40分开始,地震系统积极组织系统内通讯员,重点针对此次7.0级地震,产出地震部门的工作信息,批驳谣言,并通过自有微博等平台稳妥应对。其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微博持续更新发布了10余条现场情况、救援情况、各项应急工作的博文,其中一条提示大家避免网络和通信阻塞的博文被转发了5000多次,阅读量近300万次。除了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新媒体平台还兼具信息互动功能,因此微博、微信成为了地震部门和民众沟通的重要渠道。2020年5月26日0时54分在北京门头沟区发生了3.6级地震,有网友担心会不会影响北京市别的城区。北京市地震局随即在官方微博发布了有关此次地震的科普视频,并给出了相关解释:北京门头沟区3.6级地震,该地震走滑型破裂为主,距离其最近的活动断层12公里(南口山前断裂),该断裂近期的地震活动没有明显增强,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统计,原震区近几日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此次官方微博的发布,不仅及时为北京市民答疑释惑,普及了地震常识,还与网友形成了完美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官民的沟通。

  (四)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

  多样新媒体刚起步时,地震系统的政务微博、微信等发布的内容都相对简单,主要是地震常识类和前兆观测类。随着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如今地震系统新媒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归纳起来有如下9个方面:地震事件信息(地震大小、地点、特点等)、地震常识、地震应急、地震预报、地震科技、地震科普、地震系统重要政策文件解读、重大时政新闻、员工风采等。比如山东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震知卓见”的文章《地摊经济火了!如果地震人摆摊都能干啥?》,巧妙地结合当下热点新闻,采用图文的方式,诙谐幽默地使受众切身感受地震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文章一经推出阅读量就达到了3399;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地震三点通”的文章《玉树地震十周年|警钟长鸣,防控大震巨灾风险》,通俗易懂地讲述了要严格防控大震巨灾风险、提升防控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内容贴合现实需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文章发布后被广泛转发,阅读量高达1500。正是由于地震系统新媒体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内容,才使得越来越多的文章被大范围传播,并不断受到好评和认可。如今地震系统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图文类,还有视频类、体验类、展览类等传播形式,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不仅提升了传播形式的趣味性,还扩大了新媒体账号的影响面。如中国地震局官方微公众号发布的《中国地震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文,采用展览的形式,向受众360度全景呈现了中国地震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展厅内容,一周内阅读量高达1234,这种全新的形式有效地引导受众通过体验的方式直观地了解我国防震减灾部门的发展历程,并获取地震科普知识,不但激发了受众的兴趣,还增加了受众对地震方面内容的理解。近年来,直播式的新媒体报道遍地开花,涌现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案例。如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大河“豫直播”走进河南省地震局,在河南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原减灾上为网友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防震减灾知识直播活动。直播内容涉及河南省地震省情图、河南省地震台网中心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地震应急避险方法等,时长120分钟,直播间实时观众多达10万余人,取得了很好的互动效果,使社会公众直观地了解了地震部门的职责职能。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均衡,组织领导力不够

  部分单位对新媒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领导干部还不适应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把新媒体宣传当成花瓶,认为其是软性的,中看不中用、可有可无,甚至还会认为新媒体宣传会扰乱正常工作。有的觉得新媒体宣传只是一门单纯的业务性工作,交给宣传部门了事,不过问、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还有的单位较重视新媒体建设,但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导致新媒体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明显滞后。

  (二)制度不健全,未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单位都建立了网站、信息方面的相关制度,但对新媒体的运行、维护、监管、信息推送、评比表彰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得新媒体运维存在制度漏洞,处于“裸奔”状态。另外,很多新媒体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包括新媒体的开通备案、信息发布、运行维护、监督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工作机制,导致新媒体工作具有随意性,信息发布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信息发布的内容、频率、形式都不规范,监管运维更是无从谈起。

  (三)新媒体从业人员不够专业,工作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单位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都是兼职,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额外负责新媒体工作,工作负担较重,疲于应付,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是非传播类甚至是非文科类专业,导致其新媒体宣传的敏锐度不足,方式方法较为古板,文字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针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培训,部分激励措施因缺乏政策依据无法实施,培训工作也因为对新媒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而显得零碎、不足。

  (四)新媒体建设投入不足

  万事开头难,在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单位都倾向于将经费投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而刚起步的新媒体因为产出比重小而备受冷落。很多单位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魄力,认为新媒体是耗时耗力耗人耗财耗物,导致新媒体经费投入不足。但也有部分单位重视新媒体建设,却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不减少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

  五、发展建议

  (一)充分认识政务新媒体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媒体纷纷诞生,突破了传统的传播限制,由粗放式、大众化、单一性转变为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就地震系统来说,要精心研究受众的喜好,区别化对待、精细化服务、个性化设置。新媒体建设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开展的创新手段和载体,在传播地震部门声音、进行政策解读、回应公众关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营造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新媒体建设的创新性、开放性和长期性,客观上决定了其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必须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抓实,这是现实的需要。

  (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做好新媒体建设工作,制度是前提。要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新媒体运维相关制度,制定新媒体宣传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加强工作考核。要健全工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规范新媒体建设管理;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健全新媒体运维机制,确保运行平稳、维护及时;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权威发布重大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不实传言;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新媒体建设规范有序;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此外,还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理清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不同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增强宣传的感染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做好新媒体建设工作,人才是关键,投入是保障。要加强新媒体宣传工作队伍建设,选拔组建一支专业、敬业、团结的工作团队。要加大对新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新闻宣传工作能力。要打造良好的新媒体宣传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专兼职工作人员均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新媒体建设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预算,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六、结语

  如今的政务微博、微信的功能已涵盖信息发布、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成为了各级政务机构推行政务公开、优化民生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地震部门的政务新媒体也应该趁势而为,生产优质内容、完善新媒体体系、优化新媒体运作、形成一套完善的地震系统新媒体运营机制,向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定制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地震系统新媒体账号。

  参考文献:

  [1]张吕.新形势下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应急宣传对策初步研究——以“2018年云南通海两次5.0级地震应急宣传”为例[J].山西地震,2020(1):49-52.

  [2]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4-28.

  [3]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8-30.

  [4]张亚萌.政务新媒体发展思考[J].中国报业,2020(2):18-21.

  [5]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R].北京: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0-01-17.

  [6]侯建民.大数据时代的地震信息播报[J].新闻与写作,2018(3):106-108.

  作者:赵倩钊 单位:河南省地震局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