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将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式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SPI、ITA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PANS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12周内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提高康复效果,改善其自知力、社交功能,降低复发率与再住院率。
关键词:病耻感;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起病于青壮年(25~50岁)群体的重性精神疾病[1],致残率、复发率较高,若病情控制不当,易造成病程迁延,增加患者家庭负担,提升患者的病耻感[2]。病耻感主要指社会对于患者的刻板消极态度或传统偏见,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耻辱感增加,生活能力相应下降,且其暴力行为不可控的风险较高等。各大医疗机构近期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认知行为疗法行科学干预,相较于常规式传统护理,该疗法可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功能,改善其治疗依从性[3],进而减少其病耻感。本研究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女性17例,男性21例;年龄26~43岁,平均(34.58±6.16)岁;病程6~13年,平均(10.14±2.43)年。对照组女性16例,男性22例;年龄25~41岁,平均(34.95±6.05)岁;病程5~15年,平均(10.42±2.35)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解读》[4]中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临床相关资料无缺失;③学历水平均在初中以上。排除标准:①已接受其他系统治疗者;②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③存在脑损伤病史或严重脑器质性病变者;④酒精依赖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式传统护理,采用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等非经典抗神经病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认知评估。入科第1周,可通过病情沟通、治疗反馈及询问病史等方式对医患关系进行改善,每日定时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短期沟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主要对患者的内心体验、个性特点进行了解,再对其心理障碍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找出患者出现错误理念、不合理认知的原因。(2)分析、论证及重建科学认知。入科第2~3周,对患者的不合理认知进行分析、论证,再耐心、细致地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用药方法及相关诊疗事项告知于患者,帮助患者提升其理性行为能力与正确认知水平。同时针对其认知错误,应从其内心出发循循善诱,期间辅以鼓励、表扬、安慰等沟通手段,以达到重建其科学认知、提升自我修复能力、降低病耻感的目的。(3)认知强化。入科第4周,对患者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能力进行强化,包括坚持药物治疗、负性认知自我辩论、正确生活社交方式以及正确理解疾病等,可逐步树立患者的治疗积极性。(4)康复训练。入科第2~4周时,医务工作者需在依照患者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同期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包括执行功能、语言记忆及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内容,执行功能包括问题解决训练与物体拼凑操作训练;语言记忆包括词语记忆训练与成语异同训练;工作记忆则包括图画排列、图画充填、木块图案、数字符号及数字广度等。训练完成后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病耻感评分。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治疗因子、能力因子、社交因子三个方面,32个条目,单个条目0~3分,共96分。分为从来没有、很少、有时及经常4个选项,评分越低说明患者感受到的歧视水平越低[5]。(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社交功能与自知力情况。社交功能: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社会性活动技能、交往与动性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三个方面,12个条目,共38分,按照29~38分、18~28分及<18分的标准分为轻度缺陷、中度缺陷、重度缺陷三个级别[6]。自知力:利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评估,11个问题,单个问题0~2分,共22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服药态度越好、疾病认知水平越高[7]。(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一般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三个方面,30个条目,单个条目1~7分,共210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精神症状改善越佳[8]。(4)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与再住院情况。复发率:12周内需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加,症状有所加重,需进行住院治疗的风险较高。再住院率:记录12周内因病情复发、加重而再次住院的情况,统计住院天数≥1个月患者例数,计算再住院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病耻感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社交功能与自知力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的SSPI、ITA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ANS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与再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12周内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4)。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包括紧张型、未分化型、青春型、残留型、偏执型及单纯型等,疾病、心理、家族史、外界压力等均属于常见病因[9],一般会促使患者产生思维障碍、意志障碍、感知觉障碍及情感障碍等,认知缺陷较为严重,病态心理支配下难以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其信念、想法不合理的几率较大,对患者个体健康、患者周边人群的安全均有一定影响。各大医疗机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合乎科学的干预手段进行对症护理与治疗较为关键。而以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整体性、细致性均较差,虽具有一定普适性,但难以帮助患者迅速康复,且可能有复发、再次住院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12周内复发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常规式传统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恢复效果一般。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可促使患者尽可能按计划进行相应治疗的干预手段,可通过对患者行为、情绪的引导[10],进而改变其对于事物原本的态度与看法,转变其思维固有模式,减少认知偏见,消除其病耻感[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主要与认知行为疗法可持续通过鼓励、表扬、安慰等手段,对患者的个体应激状态进行调节有关,短时间内可减轻其消极反应。同时认知行为疗法还可对患者的社交功能、自知力进行改善,并可促使患者坚持用药。干预后,两组的SSPI、ITA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患者的社交功能、自知力显著提升,原因与认知行为疗法可基于奥瑞姆自理理论、“因人施护”理论展开相关干预措施有关,以认知评估,分析、论证及重建科学认知,认知强化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低其生活中的无助感;亦可通过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其突触可塑性[12],激活患者的记忆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13]。而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消退,自知力、社交功能改善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也会得到相应缓解。干预后,两组的PANS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常规式健康教育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更佳,此与赖飞翔等[14]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在短时间内缓解其精神分裂症状,降低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自知力与社交功能,且可有效对患者病耻心理进行调节,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朱继锋 张银霞 王振义 张燕苗 程文杰 杨子禛 单位:眉县第三医院 西安市第五医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