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学绘画在科普工作的应用》-仁创编译转载

  • 2020.07.13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提要】笔者自2015年起参加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绘画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深感科学绘画作为一种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绘画形式,能够很好地向世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结合2019年中国对科普事业的加倍关注,笔者认为科学绘画虽然是一种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播工具,但是在现代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支持下,有着崭新的机遇。本文讨论了科学绘画在历史上存在的重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笔者所参与的实际项目,阐述了科学绘画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推动科学绘画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自然科学;科学绘画;科学普及

  一、引言

  笔者自2015年起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绘画项目。在这期间,已有两套书籍已经出版,分别是《自然趣玩屋》和《植物不简单》。其中《植物不简单》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在这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科学绘画的创作过程与科学绘画的特点。科学绘画因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无论作为单一的绘画作品,还是书籍中辅助文字的插图,能够让普通大众在观看绘画的过程中学习复杂的科学原理。这一特点大大促进了科普工作的进行,拉近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在面临21世界挑战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绘画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更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它的优势。

  二、科学绘画的诞生与意义

  (一)科学绘画的诞生

  科学绘画因其精准性与对于科学性的理论支撑要求,其开端比艺术绘画晚得多。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贵族、科学家、商人组成探险队,奔赴世界各地探索。同时出于对新物种的好奇,他们希望能够将这些新物种的外貌记录下来。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标本在时间、自然的影响下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干枯、变形,彩色相片更是要等到1936年才正式大放光彩。为了能够记录这些新物种的外貌,探险队开始邀请专业画师加入,随之就渐渐出现了欧洲早期的科学绘画。

  (二)科学绘画的意义

  科学绘画的出现让当时居住在欧洲的人们了解到了这个世界充满着未知的生物,这些画作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同时也为后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形象。由于人类的活动,有一些动植物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这些珍贵的生物形象就很幸运地以科学绘画的形式被永远记录了下来。如于1681年灭绝的渡渡鸟。这幅由JanSavery所绘制的渡渡鸟画像成为了保留渡渡鸟形象的珍贵画作之一。笔者相信当JanSavery于1651年绘制这幅画作的时候并不可能预见到渡渡鸟的灭绝。但就是这样的史实才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欧洲画师们所绘制的一批科学绘画的历史价值。科学绘画的传承与保存,这让科学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有趣的是,这幅渡渡鸟画像不仅发挥了其记录生命样貌的作用。当他于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它启发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和插画师约翰·坦尼尔。他们受到画作与生活的启发,创作了“渡渡鸟”这一形象。“渡渡鸟”这一虚构人物,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中登场。也因为卡罗小说的描绘,让已灭绝的渡渡鸟更为知名。这个真实的小故事体现了科学绘画对人们的启示作用,它是人类学习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的一扇窗户,他将世界各地的奇妙生物展现在了大众面前。笔者自觉儿时所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激发了笔者对于自然科学的好奇,其中精彩的插图更是引人入胜。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发明了彩色照相机,通过物理光学和化学的手段,终于将转瞬即逝的时光固定并留了下来,从而告别了人类以手工方式描绘自然的时代。对此,PaulDelaroche在达盖尔摄影术出现的1839年做出评价:“Fromtoday,paintingisdead”。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科学绘画也已经失去了其价值与意义呢?在科技进步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绘画也在一代代创作者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成熟,富含越来越多的信息。虽然照相机能够代替画师将绘画对象一分不差的记录下来,但是照相机却无法代替科学绘画创作者让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科学知识变得清晰、直观。以笔者所参加的实际项目为例(图1)。该图所展现的是人类天体测距方法的汇总图。这是一张巨幅的科学解析图。天文馆方要求将以地球为起点,人类所用以测定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的测量方法汇总于一副图像中。此图绘制的内容极其繁杂,其范围也极其广阔,从地球的邻居月球到最远所能够探测的哈勃深场。图中所要代表的最远距离已经超过132亿光年。这样的画面是照相机根本无法拍摄的。再者馆方要求将天体测距的方法也同时描述出来,每一种天体测距方法都有着其独特的科学原理,这样复杂的信息是普通大众根本无法通过独立阅读文字就能轻松了解的。笔者通过直观的模型、简洁的画面让普通人快速获取创作者、科学家想表达的信息。科学绘画正是使用这种信息图形化的方式集成复杂信息后,在画面中表达出来,帮助普通大众理解科学家想传达的知识点。综上所述,科学绘画从其诞生至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担任了保存生物形象、启发艺术创作、讲述科学知识等职能。即使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科学绘画也有着无法被取代的地位。优秀的科学绘画作品,不仅是传达科学知识的工具,更是一件有价值的艺术绘画。科学绘画有着优秀的观赏性,即使不仔细阅读其内容,也有着强烈的装饰意味,这让科学绘画有着更多可能性。

  三、科学绘画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

  (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国科协2019年科普工作要点》中提到,社会各方的力量仍要深化全民科学素质发展理论研究。聚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等重要短论,深入研究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路径载体和传播机制,总结梳理中国科普发展时间,探索科普发展规律。以上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其目的正是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博物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历史、遗产的宝库,在科普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势必将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此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自然读物项目,通过出版自然科学书籍,将自然科学以纸本的方式传播出去,让社会大众能够在博物馆空间之外也能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二)科普工作中的科学绘画

  1.科普工作中信息图形化的意义纵观历史,文字高度发达的交流工具能够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然而文字作为一套需要学习的语言符号,基于大众的知识背景,传播力度不会像图像那么直观。再者,在传达复杂的科学知识的时候,繁多的文字会引起大众的阅读疲劳,这样容易降低大众对于知识摄取的热情。当我们想要传播复杂的信息或科学知识时,总要找到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图2是笔者所绘制的《土卫二的冰下海洋结构及其喷发原理》,该图希望能够向大众科普土卫二的冰下海洋结构及其喷发的原理。如果让一个没有相关天文知识的普通观众,通过阅读文献来进行学习的话那势必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是通过土卫二的冰下海洋想象图和喷发原理解析图,观众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结构,并通过解析图了解土卫二的喷发原理。用文字描绘是很抽象的,直观的图像能够让大众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也解答了为何科学绘画会大量的出现在博物馆内和科普书上的问题。2.面对不同科普人群时的科学绘画在科普工作中,科学绘画会因为其受众的不同而改变表现形式。面对成年读者,科学绘画会变得更加理性、清晰。此时的科学绘画会着重描述科学原理,画面简洁,科学性的要素更加鲜明,艺术性将是一个润色画面的要素。因为此时科学绘画的受众较为理性,他们能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做出选择,当这类群体在观看科学绘画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科学绘画是这类群体用来解决身边遇到的或者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的手段。如下图(见图3)《蔷薇科的花》中,笔者解析蔷薇花的特征,将典型的蔷薇科的花的结构描绘出来。描述蔷薇科的花,科学分析结构图。并用明确的文字将蔷薇科的花的各个结构标识出来。这幅图的科学信息准确,在植物学家的指导下绘制。当科学绘画所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读者,科学绘画会变得更加有趣、新颖。此时的科学绘画在传达科学信息的时候,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力。因为此时科学绘画是青少年读者的启发读物,作者更希望能够用有趣的故事、搞怪的画面让青少年读者能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寓教于乐是此时科学绘画的重点。如下图(见图4)《芋艿和滴水观音的植株图》中,科学读物的作者希望能够让青少年分辨芋艿与滴水观音之间的区别。芋艿和滴水观音的叶与生活环境非常相像,但是芋艿的根茎是可以食用的,而滴水观音的根茎却是有毒的。笔者为这两种植物设计了两个卡通人物,这样漫画的形式再加上拟人植物所说的话,可以让青少年读者一看就知道芋艿是一种无毒植物,而滴水观音却有毒,它们长得十分相像,但是不能弄混。虽然这幅科学绘画看起来荒诞、无厘头,但是当笔者绘制的时候也经过了植物学家的指导,将这两种植物的特征准确绘制出来。这幅科学绘画的科学性有所保证,但是在艺术性上更加幽默风趣,更能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面对现已经广泛展开的科普工作,科学绘画已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能够将科学绘画的魅力传达给每一个观众,是每一个科学绘画的创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题材,科学绘画都需要改变绘制它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才能够在大众中获得更好的反响。科学绘画因其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要求作画者能够理性分析科学现象、合理总结科学观点并用艺术性的方式呈现画面。优秀的科学绘画作品在传达科学知识的同时引人入胜,能够简洁明了地传达科学内涵。科学绘画应该被广泛运用在科普工作中,但是如何能够让科学绘画的形式更加丰富,让科学绘画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需要行业内的每一位画师不断创新。在新技术的支撑下,科学绘画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这让科学绘画有着不断突破的生命力。

  作者:沈晨毅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