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能力如何构建

  • 2020.02.26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一、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

  (一)发行渠道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为学术界人士提供了更多获取和传播学术思想或学术动态的渠道。新媒体对学术界而言是发声的平台,也是塑造形象的有力工具,更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已经网络化、数据库化、社会化,大部分期刊被纳入知网、维普等大型学术网站等移动平台,或被收录在同方、万方、科学引文等数据库,微信、微博的出现也为期刊和读者架起了桥梁。

  (二)发行方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学术传播只是以纸质形式在较小的学术范围内传播,如今学术成果可以通过图文、音频、视频、动漫、二维码链接等更加丰富的形式在不同平台上呈现给广大读者,[3]这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如李伯重先生在腾讯专栏发表的题名为《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天太冷》的文章,[4]阅读量超过80万,一度成为热门文章;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发生后,江苏交通广播网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了一条权威信息,阅读量超过了80万;成功融入视频元素的《国家地理》刊物,在短短时间内获得了大批粉丝;等等。另外,很多期刊在刊发文章时都会在摘要显著位置附上OSID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文章创作背后的过程性材料,这大大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三)传播平台的变化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全方位渗透,数字化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很多传统纸质期刊感到恐慌。但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初始的恐慌感逐渐退去后,更多的期刊逐渐适应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规划,从传统模式走出来,逐步改革,紧跟互联网时代受众的特性,积极探索,将自己的期刊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使期刊成为平台品牌灵魂的载体。目前,期刊产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的模式非常多,有社交平台、自有平台、行业平台等,国内外大量的数字平台如万方、维普、知网,还有一些新兴的平台如超星、读秀、百链云、OSID,以及一些国际学术传播新平台如TrendMD、Kudos。[5]无论是何种形式,其主要的特征是让众多的期刊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向受众读者传播信息。融媒体平台应该在充分发挥期刊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突破其技术和平台的局限,找到自身的亮点,并且发掘能放大这些亮点的平台,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曝光度,与数字化媒体融合。

  二、给编辑能力带来的挑战

  学术期刊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渠道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变化,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对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如何运营和搭建平台

  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号除了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资源外,还可以提供审查稿件进度和刊登情况,公众号能方便快捷地查阅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作者可以在线提交稿件,查看稿件最新进展情况。编辑和审稿人可以直接进入微平台处理或审阅稿件并提交评论意见。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未来更多的是一个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它集成了内容管理、发布、传播、营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无论是初期的网站搭建还是后期的公众号运营、架构或内容操作,都在不同层面上测试了编辑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二)如何分析和利用数据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传统期刊时代,编辑在筛选和分析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学术信息和资源后会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出主观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具有科学性。在大数据时代,编辑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取、拥有更多的学术信息和学术资源,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到可行性数据,打开栏目和稿件之间的关联性。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就有海量数据供分析。以准确的科学数据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要拥有大数据思维并能科学地分析和有效使用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进而促进学术期刊发展。

  (三)如何增强用户的黏性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精准沟通在学术交流中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只有掌握用户才能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术交流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了解读者的阅读特征,分析读者的行为和关注的领域,给读者精准的反馈,并为其推送所需信息。通过这种精准的沟通,增强读者的黏性。

  三、编辑应对对策

  (一)强化技术支撑

  媒体深度融合要想发展好,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互联网技术,期刊编辑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要具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2]同时也要紧跟媒体深度融合的步伐,构建符合网络通信特点和需求的内容,将其融入传播过程当,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媒体平台,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流程,做到一次信息采集、多次利用。

  (二)构建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不是简单的迁移,这样“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不能被读者接受,更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握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思考,在常规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培养信息抓取的能力,整合和策划信息,打造读者、作者、专家良性互动的平台,打破传统惯性思维,让专家、学者既可以是阅读者,也可以是学术内容的评价者、传播者。

  (三)有效的沟通手段

  信息传播能力本质上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可能仅限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还包括增加产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即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编辑应根据不同的出版平台分类处理信息,充分发挥各自的沟通优势,建立平等、高效的学术交流网络。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整合和动员学术资源,发布和传播资源,聚集更高忠诚度的读者,为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从而实现双赢,这是将来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SCI论文润色、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