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sci论文修改资讯。
摘要:智能制造是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在新工科背景下,探讨传统机电工科高校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探讨智能制造专业相关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校企合作及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来源于“合作教育”,即Coopera-tiveEducation的中文译名。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将合作教育解释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中,并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分析与思考。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它称为“校企合作教育”,可以解释为学校和用人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曲亭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校企共建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有效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成立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调整。根据行业、企业用工要求适时调整实训计划,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同设计和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李佳洋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与发展愿景,提出要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来共建创新实验室,达到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刘云利提出了校企共建工科专业的思路和设想,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学资源建设的互融共通到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述了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水平的途径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参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对接市场需求,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工科学科的拓展延伸,加快传统工科的转型升级以及与各学科的融合。教学以培养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型、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为社会培养更多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符合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是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
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1)办学方式。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发展要求,研究智能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出更新课程内容的指导意见。(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①选择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探讨并建立校企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根据本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确定新市场下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制定共同培养智能制造类技术专业人才计划,了解用人单位对智能制造类技术人才的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体系;②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类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通过研讨和交流,设置与行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趋势密切联系的特色课程群;③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研究,确定各学期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内容。(3)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跟踪智能制造类技术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产业需求,科研促进教学,更新课程内容,凝练特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4)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导师制,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交流,形成校企之间教师和技术人员“双师型”培养制度。(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校内、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结合的生产实习新模式,将生产实习划分为两个阶段:①企业实习实操阶段;②校内实验室实习阶段。拟加快建设校内实习平台。充分与企业合作,将学生分派到企业生产现场,由企业指派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或是教师结合自己实际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某个专题进行分析和设计,完成毕业设计工作。(6)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企业参与的实践性教学,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给出等级成绩。
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建设完善、合理的教学保障体系。因此,本研究将构建培养方式、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的基础上,加强随机和专项检查,健全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教学例会和教学简报等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考试评价机制,从学科、专业和课程性质出发,按照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设计和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实现课程成绩多样化,加强高质量、智能化试题库建设,做到考试多样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教学改革及保障措施
3.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制定“基础理论教育+校企联合专业方向培养+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2)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以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为基础,以智能制造类专业发展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之间的知识集成性。同时增设沟通产业或行业的实用化“桥梁型”课程,以缩短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之间的距离;调整课程内容,实施案例驱动下的工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完善智能制造类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实验中心,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题开展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校外(企业)工程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项目开发为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2建立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机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课堂授课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根据企业和技术创新对新知识的需求来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形成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解决教学计划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
4结语
智能制造类专业不仅需要将部分机械类和电气控制类课程相互融合,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学习,而且还需要引入社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中。整合校内的机电类实验室,建立专门的机电综合实训室、智能制造实训室。借助企业力量,建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学习、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季静,苏成,王湛,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03-105.
[3]胡静璇,刘雪梅,余凤枝,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7):106-107.
作者:张玉 陈驰 张斯阳 宋涛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协助,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