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思路》-仁创编译转载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1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环境质量报告书制度建立于1980年[4],2012年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HJ641-2012)规范了报告书的内容,给报告书编制工作提供了指导。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是通过对各要素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技术报告,应该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5]。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已转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的有力保障,环境质量指标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作为一定时间内环境质量现状和预测的文本体现[6],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
2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主要内容和编制要点
2.1概况
概况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环境保护工作概况、环境监测工作概况。自然资源概况部分需简要说明辖区地理、地质、水温、气象、土地状况以及生物、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现状,还需说明年度内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社会经济概况部分需简要说明年度内的人口、经济、交通、能源等发展现状,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参考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水资源公报、气候公报等,或与相关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多渠道收集信息,侧重说明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情况,这些内容可不局限在五年报告书中,在年度报告中也可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做好基础资料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概况需简要说明辖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及成效,可以参考辖区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总结,提炼亮点工作。环境监测工作概况需简要说明辖区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辖区监测点位布设情况及评价办法,可参考辖区年度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及工作总结。点位布设情况应以点位图为主,覆盖环境质量状况章节的全部内容,与辖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相吻合;评价办法应按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部门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办法执行,必须确保使用的方法正确有效。
2.2污染排放
污染排放部分需全面描述影响空气、水环境质量的各类污染源(点源、面源等)状况及固体废物情况,可根据辖区特点增加辐射污染源等内容,以环境统计报告的主要结论为主,辅以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说清辖区“三废”情况。废水、废气污染源内容应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性质、构成及变化,针对污染物治理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明确指出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区域和排放行业;固体废物内容应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的产生、处置、综合利用情况及变化,分析其主要问题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2.3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状况部分是整个报告书的主干和核心部分,所占篇幅应为各部分中最大,切不可“喧宾夺主”,内容必须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全要素,即环境空气、大气降水、沙尘暴、淡水、海洋、声、生态、农村、土壤、辐射等,各要素均各自独立为一章节,表述要统一。首先说明辖区各要素本年度的监测结果和现状评价,先对辖区环境质量做整体阐述,再从流域、区域、地区、市县等小尺度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要根据各要素监测项目和评价方法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不仅给出明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稳定、优、良好、轻度污染等),还要对主要统计指标情况(如达标率、优良率、生态状况指数等)、超标的区域或点位、主要污染指标、同比变化幅度、年内时空分布规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要运用丰富直观的图表展示监测结果,避免用过长的文字流水账式的单纯表达。其次个别要素要进行主要污染物分析,如环境空气、水环境等,可从污染物浓度水平、级别、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等角度着手,对重点指标还可进行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尤其要着重分析年内变化较大、定性因子、超标率较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且浓度较高、具有地区特异性的污染物,多用图表展示统计结果,扩充单个图表的信息量,避免同一信息的重复出现,也利于找规律、找问题。接着对污染过程和污染特征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和关联分析,结合在概况部分搜集到的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信息、采取的有效环境保护措施、日常的专题调查研究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等,运用统计学方法、模型等,对各要素较大的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到位,注意避免过于啰嗦,成因及过程的论述要主次分明,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最后以小结形式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2.4专题
专题部分主要为地方特色监测、科研调查监测、新领域监测等内容,如重点区域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源解析成果、突出环境问题调查等,简要介绍监测概况、监测结果及主要结论,可将大量的信息和结果分析统计归纳用丰富的图表展示,提炼成果精华,既能展示辖区监测工作亮点,又能丰富报告书内容。
2.5结论及对策
结论及对策部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结论、主要环境问题、对策与建议,是报告书阅读率最高的部分,需要对报告书内容进行梳理和升华,让监测结果能够真正服务于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结论要在各要素小结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宏观的结论,千万不可直接将各要素结论简单拼凑,应整合后提炼辖区的整体环境质量状况,需要必要的数据支撑,但无需赘述过多具体结果;主要环境问题要结合各要素的小结和变化原因分析,从污染源、污染物、污染指标等方面找出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环境问题;对策和建议应针对前面列出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症下药,可结合环境保护工作计划、规划等,提出可操作性强、切实能够落地实施的对策,杜绝喊口号。同时,这部分的表述更应兼顾通俗易懂和专业性,使各类读者都能基本了解辖区的环境质量和存在问题,即基本掌握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3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应在《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HJ641-2012)的基础上,结合“大环保”新职能,拓展丰富内容的同时提炼“干货”,才能真正用好用活监测数据,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精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沈红军.新形势下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思路探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8,10(6):53-56.
[2]柏仇勇,何立环,史宇.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J].中国环境监测,2018,34(5):1-4.
[3]张华俊,杨慎文,刘召敏,等.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体现环境监测站价值[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增刊1):108.
[4]赖彩丽.浅谈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的若干问题[J].广东化工,2014,41(22):123.
[5]徐晓丹.对提高县级站《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质量的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5):75-77.
[6]陆玮静,李晶晶.谈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的质量控制[J].环境与发展,2015,26(7):97-100.
作者:符诗雨 韩金妮 单位: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