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保护动机理论在艾滋病微信教育的应用》-仁创编译转载

  • 2020.08.07
  • 公司新闻


  本文为论文分享,仁创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资讯,方便大家学些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最新论文资讯。

  【摘要】目的探讨保护动机理论在大学生艾滋病微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苏州卫生职业学院195名护理专业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入实验组(n=98)和对照组(n=97),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实施为期8周的微信教育。结果干预前,两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安全套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安全套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护动机理论对进行微信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促进大学生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意向建立。

  【关键词】保护动机理论;微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的增长速度尤其迅猛,其中多以大学生为主,且性传播成为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1-3]。《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列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4]。微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极高,利用微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教育效果已经得到证实[5-8]。保护动机理论由美国学者罗杰斯等人提出,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行为改变理论[9]。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为期8周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苏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新生195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实验组(n=98)和对照组(n=97)。本研究已获学生签署知情同意,并获苏州卫生职业学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研究方法1.2.1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两组学生均接受常规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即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涉及艾滋病的发生率、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检测手段、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知识。1.2.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艾滋病微信教育实验组学生在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艾滋病微信教育。①教育实施人员:由本课题组成员负责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艾滋病微信教育,其中1人担任组长负责检查、指导和督促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1人任副组长负责答疑和组织讨论,3人任组员负责建立艾滋病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以及设计和推送学习内容。②教育内容:根据保护动机理论中影响行为改变的7大核心因素即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代价,设计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并由课题组共同讨论通过。具体情况详见表1。③教育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一次,并及时将链接发送至微信群内,提醒学生及时阅读。每两周汇总学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并组织学生在微信群进行讨论。1.3评价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两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安全套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1.3.1艾滋病知识问卷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设计艾滋病知识问卷,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检测和治疗等方面,共25个题目,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的知晓程度越高。1.3.2安全套知识采用王永红[10]编制的大学生对安全套使用方法认知的调查问卷,共8个题目,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得分越高表明安全套知识知晓程度越高。1.3.3安全套使用意向参考LiX等[11-12]编制的安全套使用意向问卷,包括3个题目,即如果今后6个月中发生了经阴道性接触/肛交/口交,你们会使用安全套吗?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从“肯定不会”到“肯定会”分别计1分~5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频数(百分数)[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大学生基线资料比较实验组98名,男生11名(12.6%),女生87名(87.4%),年龄范围18岁~21岁,年龄(19.11±0.78)岁;对照组97名,男生10名(10.3%),女生87名(89.7%),年龄范围18岁~22岁,年龄(19.25±0.91)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2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2。2.3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安全套知识总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比较干预前,两组大学生的安全套知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安全套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经过8周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微信教育后,实验组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安全套知识和安全套使用行为意向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措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促进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意向建立。保护动机理论框架包括3个部分,即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和应对模式。整个过程由信息源启动,根据认知中介过程决定是否产生保护动机,最终产生行为的变化。其中认知中介过程是其核心部分,包括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过程[9]。威胁评估(个体对不健康行为的评估)=(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对评估(评价个体应付和避免危险的能力)=(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反应代价)[13]。本研究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设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增强艾滋病严重性和易感性的认知,弱化无保护性行为中获得的“好处”认知(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坚定使用安全套能够预防艾滋病的信心(反应效能)和使用安全套的信心(自我效能),降低安全套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反应代价),不但改善了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安全套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安全套使用行为意向。LiX等[11-12]分别在我国青少年和城市流动人口中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艾滋病预防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本研究结果与其结论相似,说明保护动机理论在大学生艾滋病预防项目中同样适用。同时,以往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艾滋病预防干预项目均为面对面教育,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场所和师资等保证。高校是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存在学生众多和师资有限的矛盾。已有多项研究证实[6-8],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不受时间、空间以及学习者数量的限制,有效弥补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显著提升教育效果,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本研究利用微信平台传播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设计的艾滋病信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微信群组提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讨论,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出谋划策,有助于知识内化;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加入微信群,无需面对面接触,对于一些个人疑惑,可以通过微信私聊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切实保护了大学生的隐私。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设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取得了比常规艾滋病知识宣传更加满意的效果,说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微信教育是高校值得尝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新途径。

  作者:宗胜蓝 朱芬芬 张迪 苏春娟 沈思媚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广州仁创编译专业提供医学SCI论文发表,润色协助服务。欢迎咨询合作,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论文成为了您职业学业晋升道路上的拦路虎,请您联系仁创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论文翻译、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致力于科研一站式服务,包含国内普刊中心发表服务,医学SCI论文润色、sci翻译,专利申请,专著出版挂名等等。